想法散文心理

2024-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后来的六六

龠,对这个字感兴趣,是因为不认识。

在南京江南贡院的一个展厅里,一个长廊,文字图案照片,都是围绕这一个字。

看完明白了,与音乐相关,吹管乐器,中华礼乐文明源头所在,音律缘起。但怎么读呢?

度娘释音“yue”;《说文解字》释意“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字面意思,马上联想起“笛子”。

的确,现今中原的“竹筹”,塔族的“奈依”,今人谓之“鹰骨笛”,以大鹰的翅骨制成。(忽然想起在八卦城塔克斯的博物馆里看到过,当时为其形状好奇。)

还有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尔”都是“龠”之遗存。

关于龠的文化,在江南贡院展示与它万年后世人揭开它的面纱相关。

用骨制成的龠,在河南贾湖遗址出土因其外形类似笛子,最初被考古人员命名为“古笛”(“骨笛”)0。,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龠,溯其源,据说极可能源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它的造形,如同一个人的嘴巴和编排成一排的吹嘴;其材质,动物骨头。

一切,源于生活。龠,逐渐从灶间走入宫廷。

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周礼》记载,宫廷里有“龠师”,掌握国之舞羽吹龠。后,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当年将“吹火管”吹出音乐之人,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