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本书计划#读书读书笔记

《大理小事》:向大理学习社群怎么做︱#1000本书计划#NO.1

2016-12-11  本文已影响13人  梵曦FANXI

《大理小事》是东子的一本绘本。

开篇是:“献给爱大理的人”

末页是:“最好的大理等着你亲自去发现”

尽管去了多次大理,但自觉对大理还有很多未来得及发现的地方,喜欢大理的氛围,但更多的代表性却未来得及仔细体会。

读《大理小事》,就像重新回到了大理的日子:鸡足山,人民路,洱海门,环海西路....我相信很多人喜欢大理,并不仅仅只是苍山洱海,并不只是风花雪月。

对我而言,大理是一个社群生态的最好范本。

多元化但有自己的调调,求同存异却个性十足。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涌到大理,但大理似乎具备着自我净化的能力。

研究大理,对比798和碧山,包括但不限于民宿业、旅游业等。

首先地理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偏僻,对于绝大多数城市来说是一种寄托的所在,换而言之,一个社群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足够小众,代表了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寄托。

其次苍山和洱海是构成大理内在的底层架构,气候适宜,相对的封闭性给了内在的生态足够的生长空间。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群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底层依托因素,即护城河。

第三是自古以来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的渲染,给大理披上了一层文艺的色彩,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迭代,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尝试在大理开展。这就意味着,社群生态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性积累并引起持续的共鸣,直至产生自我运转、自行迭代的生态系统。

总体来说,我们对照大理可以初步得出对于社群的参考意义:先有场景,再有社群,最后是生态。

​大理的景,大理的宿,大理的人。

甚至是那首《去大理》。

都在口口相传着大理的美。

“中国大理是一个让心灵回归的地方”

而现在,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心灵回归呢?

大理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琢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