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美好的
留住美好的
这一周,需要整理整理。
每天最甜美的声音在我们的微信111里,孩子们回家后的朗读,让我每每聆听,总觉得的文字真美好,声音真美好。
甚至于课堂前的诵读,你会上瘾般的想多读它几首,但是总得按耐住心情,读好眼前这一首,一首一首,酝酿着来。
这周开始上童话系列故事。
留住美好的实习生小金上了两节《去年的树》。这个课,我熟悉,做过微课,录过像,我对它自认为熟悉的。听完了课,我们两个拿下午来研讨。从小鸟心情变化,从树的变化,从歌声再次响起后的“两看”,从阅读指向习作的发现,从课题入手的思考,可圈可点。
但,让我难以忘怀的一个画面是,老师问到小鸟一次次寻找大树,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本身这个问题就有点问题)老师想让孩子先体会,找不到大树,树根告诉小鸟大门知道,这时小鸟会是怎么样的心情?这里,老师其实想做引导说,一次比一次着急,失落,难过。
我忘不了,一孩子回答:老师,小鸟会兴奋,很开心。其实,没错,有了大树的去处,小鸟自然内心有了希望,该会兴奋吧。只是在这里,老师是否应该构建有希望到最后还是看不到大树,那种希望很大,失落与着急更深刻呢?所以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给小金提建议,问题引导应该指向性明确,否则可能会误导孩子的思考。另外,课堂上,孩子阅读体验是有差距的,尊重其个人阅读的真实感,同时点拨一二,让其领悟更为准确些很重要。
留住美好的刚巧,在市教科院肖老师对三年级新教材的解读培训中,偶遇一同行,我们讨论了这一课。她提的策略更为直接,树原来这么大,突然变成树根,又成了细条条,又变成灯火了,你的好朋友变成那样,你会是什么感受?她是在树的变化里去引导孩子感悟小鸟寻找的心情经历,我觉得这就挺能带入的。
学完了这一课,我结合三年级新教材里的童话单元,给孩子拓展阅读《那一定会更好》,让孩子在半读半学中,对比两篇故事的异同点。
《小木偶的故事》作为略读课文,圈画主要角色,梳理了几个小故事,说说故事内容外,重点指导学生分角色讲好故事,同时结合结尾小木偶的变化,尝试续编故事。紧接着,我又拿出《不会叫的狗》,讲给他们听,让他们也再次尝试自由预测故事结局。
我发现,这么些有意思的童话故事,真的很能打动孩子们的童心,他们听得发笑,跃跃欲试,想知道故事。我在讲述故事里,让他们学会预测,在故事结束后,再次预测,顺着情节,理清故事,预测结局。
没想到,在亲读会的网络直播整本书时,梅老师介绍的《小狐狸阿权》,他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如此。而,我也发现,猜测,预测,也是孩子们喜欢和愿意参与的好方式。
留住美好的当然,这一周,除了日有所诵,我们还读了了全阅读里《中国神话》的节选,介绍了盘古与女娲。关于这两位神人,还有很多传奇故事,类似神话也还有,孩子们都能说出一二来。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让孩子们对比童话与神话的相似点,以此更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
这一次学习,没有按课本编排来教学。下周的《巨人的花园》,想用想象画面策略的方式来串联故事,体会童话带给读者的启示。同时,关注想象画面里文字的组织,体会童话语言的特点。
最后再来小结童话类型,童话特点,再组织孩子们编写童话,尝试演一演。
童话里的故事,本身就是孩子的故事。虽然都是孩子的故事,却也启发着每个成年人。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挺美好的。
留住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