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与社群价值
从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理论,到场景革命、社群营销,再到如今的分享经济、超级IP!在互联网科技统治世界的当口,这些新概念、新思维总是会你方唱罢我登场般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没有人逼着我们转换思维,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实践,结果却也可想而知……
的确,最近这一两年,IP大热,钱潮滚滚!
各种发端于儿童动画、成人动漫、网游、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影视作品的IP都急于找到变现的方式,于是,商业地产便踏踏实实的成为了“IP”概念的“大金主”
社群运营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游戏化思维?
怎样运用到游戏化?就是把不是游戏的东西的变成游戏啊。
1.解决人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确认需求
人之所以会想要去社交,都是想要通过和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或者群体去交流,获取到更多的东西,有价值的社交人们才会愿意花费时间进去。如果群体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出个人所能产生的价值,而且所有的个体都能同时享用到这个群体的价值的时候,用户就会感觉到,在这个社群里,有信赖与归属感。
什么东西是群体的会大于个人的?群体的智慧是比较容易大于个人的智慧的,组织用户去共同探讨问题,通过碰撞产生的思路与想法,这样的做法是可以增加用户的存在感的。一个人跑几公里有什么稀罕的?一群人跑马拉松就不一样了。通过组织这个群体去共同完成一件事,是所能到的效应是远大于一个人去完成这件事的,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加用户的自我价值需求。
2.提供群体身份认同
社群的存在就是为用户们建立一个一个的社圈,用来聚集“和自己相同的人”,帮助人们找到存在感。在这个连支付宝都开始逼着我们尽快将自己的朋友关系复制到网络上来的时代,运营社群可以让人们找到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出发来切入。通过给这个圈子贴标签,把同样认为自己有这个标签的人群聚集到一起。
3.学习游戏中的即时反馈系统,激励用户参与其中
如何建立反馈系统,可能可以学学游戏世界里,为用户搭建共同目标,这个设置的目标要是有趣或者有目的性的。
让大家通过“晒”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彼此反馈,获得“得分”评价。利用现有的或者共同筹集出来的资源,给予“徽章”的奖励,利用“排行榜”驱动参与者做出你想要的行为。同时,社群还可以通过彼此反馈,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每一个成员去解决问题,共同达成目标。
社群就像一个游戏平台,每个人都肯定不想当个非操控角色,不想别人觉得你有用的时候才会来跟你说几句话,交易一些东西。他们都想当的是游戏的主角啊,所以游戏的创造者,需要设定好足够有趣的机制,让游戏玩家能获取到价值和快感,游戏玩家不会退出。让每一位成员在这个社群所专注的领域里,从新手到专家再到大师一路成长,并持续保持兴趣,才是重点。
目前我主要从三个端口发力,即机构端、学员端、老师端。
(1)机构端
充分利用机构宣传渠道,目前为止的宣传渠道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如官网广告、EDM和群通知等,其实还有不少渠道可以利用,比如短信群发、站内信等,后期可以对这些宣传渠道做埋点,重点优化转化率高的渠道,提高效率。
和有用户重合率高的机构合作,我们平台的精准用户是设计师群体,后期可以考虑和UI中国、站酷、花瓣等设计师网站合作。
充分利用流量大的课程学习平台,比如腾讯课堂等,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上传训练营试学课程,吸引招生。
(2)学员端
每天阅读群内干货,写30-40字学习笔记,并转发到朋友圈,以此作为考勤成绩,因为是干货资料,学员转发到朋友圈的意愿度还是很高,此条运营经验可以继续复用。
最终成绩前三名,成为我们平台的认证设计师,并颁发电子证书和纸质版证书,学员能感受到很强的荣誉感,自发转发到朋友圈的意愿很强。
老学员介绍新学员成功报名,会得到平台账户充值卡奖励,上面已提及,此处不再赘述。
(3)老师端
目前带班老师仅限于官方老师,今后会考虑让更多的平台上认证的培训师来带班,由官方发出招生信息,但招生工作由培训师来主导,通过这部分老师宣传渠道报名的学员,其学费50%可以用来奖励老师。
如果用一个方程式来表达社群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社群模式=IP+社群+场景+分享经济。其背后的商业逻辑IP解决流量和信任,相当于《我不是药神》中的刘思慧。
社群用来催化用户关系,建立用户信任,扩大用户基础。场景用来强化用户体验,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诱发新需求。分享经济主要解决社群商业化和持续发展的问题,用户不仅是体验者、消费者,也是分销商。
通过分享模式不仅可以锁定用户,与用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还可以通过用户口碑裂变引发同频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