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书读完了还不算完

2020-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极昼之光明

作者在此书的开篇就提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做一个主动阅读者的基础,就是要提出四个基本问题,并努力做精准的回答: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怎么说的?这是真的吗?有意义吗?

在回答完第1、2个问题时,也意味着书已读到最后,那么至此书读完了吗?

我们还需要回答后面两个问题,即对书做出评论。

“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如何评论一本书?即今天要阅读的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没有一本书会完美到毫无破绽

我们在日常交流时,出于心理的舒适,会选择全部相信对方的话,而不愿开动脑筋去多思考。对于一本书,我们也会出于同样的心理,和仰视崇拜作者,而会全盘接受,提不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培根和塞万提斯提出,每本书都有可质疑之处。如果你认真读了,一定能找到书的破绽。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二、做到智慧礼节评判书的一般规则

作者说,毫无理解便同意是种愚蠢,还不理解便不同意是种无礼,所以我们要充满智慧和礼貌地评判一本书。

一是在充分理解和读懂书后,再作评论;类似于毛泽东主席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是要尊重事实,分清是知识还是个人观点,不要争强好胜,强辩到底。

三是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成最终可以解决问题。你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有理论依据,这样越争论越清晰,问题也有希望得到解决。

三、对书本提出批评意见的四个标准

读者如果有底气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一般要从四个方面去作说明:

一是知识不足。作者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比如金庸在写武侠小说时,除了语言的组织,修辞手法的应用,他还要对人文历史、武术招式、兵器等必须要有所了解,否则写不出这样富于历史底蕴、精彩绝伦、流传甚广的武侠小说。

二是知识错误。作者所说的事实可能是错误的。我记得小学时写过一篇作文,虽然很有文采,老师在课堂上点评了,但是写的动作一会像是排球动作,一会像是篮球动作,老师最后问,你这写的是什么球类运动。

那时候穷乡僻壤的,哪见过排球篮球,就是凭想象和看过的一些文章片断瞎写,写得驴头不对马嘴。

三是不合逻辑。即文章前后矛盾,论点和论据没有关系,经不起推敲,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如果有,也深深地隐藏在文章里,要深度思考才能发现。

四是分析不完整。有时受时代的局限,可能会导致分析不完整,如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就存在这个问题,他没法想象到现在的代议会制和联邦制。

四、借助辅助阅读,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书

包括借助相关经验,其他的书,导论与摘要和一些工具书。现在网络发达了,也可以在网上搜集与书籍相关的评论和资讯,帮助自己理解。

看书就如同看一场电影,道理也一样。前段时间《八佰》上映,看完后,对影片中的历史事件背景,出现的白马、老鼠等动物的喻义不明了,就找了很多相关的影评资料看,看后更为清晰。

如同作者所说,想要读得好,一个主动、有自我要求的读者,是需要采取一些行动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