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充符》(一)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从《人间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有德,只不过他的德衰退了,甚至是降维到任意的层面,因此下一篇文章就要讲解得和怎样显得,故为《德充符》。
《德充符》一文的最大特征就是庄子写了一大堆丑人、怪人,这也为后世审丑提供了借口,庄子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他在人间清醒而世人却皆醉,以至于他立足于天道产生的真知灼见常被后人凭借狭隘的人道观念中的仁义礼德所歪曲和误解,如果庄子现今还存在的话他会不会达到最大的悲哀即心死呢?我想是不会的,一个与天地并生,万物合一的人是不会对任何人发怒的,虽然我可以得罪他,但是却不能违背他所阐述的自然规律,因为一个人一旦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引火自焚。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郭沫若先生是任何评价庄子《德充符》的,如《十批判书》中写道:“这种“真人”,在《大宗师》里面所刻画的,虽然已经够离奇,但还是正常的面貌,而在《德充符》里面,他的幻想更采取了一个新的方向,把“真人”的面貌,专从奇怪一方面来描写。兀者王骀、兀者申徒嘉、兀者叔山无趾、恶人哀骀它、[插图]跂支离无脤、瓮[插图]大瘿,这些四体不全,奇形怪相的假想人物,在他说来,都是比仲尼、子产还要高超、神妙、不可思议;使妇女爱他们,使人民爱他们,使国君爱他们,使爱他们的人肯为他们牺牲一切;而视一般四体周正、不奇不怪的人反而是奇形怪相。他的意思是说绝对的精神超越乎相对的形体,所谓“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得道之谓德,道德充实之征,使恶化为美,缺化为全,这便是所谓“德充〔之〕符”。但由他这一幻想,以后的神仙中人,便差不多都是奇形怪相的宝贝。民间的传说,绘画上的形象,两千多年来成为了极陈腐的俗套,然而这发明权原来是属于庄子的。”当然了,我们万万不能断章取义,仅仅依据这一段就断言郭沫若先生事诋毁庄子的,相反,如果你看完《庄子的批判》一文你就不会认为他是在批判庄子而是再输送“要正确的认识事物”的思想。
“德充符”三个字作为标题,这让我们看上去就感觉这篇文章有点怪怪的:“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便是遵守社会上认为的正直、公正、善良等;“充”的话也可以就是充实;“符”则看上去怪怪的,可能会有人认为是符箓、符号等等。要理解《德充符》真正地在讲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老庄等人讲的“德”究竟是什么?“德”说文解字“德”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升,登”,表示人的道德、品行要正直,目不斜视”。这一点我们可以将“德”字的“心”和“一”上面的那一部分调整一下便能得出一个“直”字可以看出来,从简体字的“心”和“一”部分也可以看出来它还有心一不二的意思。
下期再开始对原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