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沟通》【798】

2022-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丽娟的故事

大家好,我叫王丽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学习沟通》

对于一个常年漂泊在外的打工人,过年最开心的就是与家人聚会聊天。

大年初二,我们和小姨一家都去姥姥家拜年。当说到上大三的表妹准备考研时,小姨问表妹复习得怎么样了。表妹却说:“现在复习还有点儿早。”

“你这孩子,干什么事都是拖拖拉拉,从来不知道提早做好打算。”

“我怎么拖拖拉拉了?我的事儿不用你管!”听到小姨这么说,表妹生气地喊到。原本和谐的聊天氛围顿时变得尴尬无比。

小姨伤心地抱怨道:“这孩子现在说什么都不听,从来不跟我好好沟通,我问问她考研的事儿,她就这个态度。”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随意的评判、指责、对比都是语言暴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对阻碍我们沟通的交流方式进行了总结,并形象地把他们称之为“疏离生命的语言”。

而评判性语言,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前段时间,有一个新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在天津交通广播节目《红绿灯》中,男女主持人因为对“乾隆白菜”的讨论发生激烈争吵。男主持人情绪失控摔门而去,造成了严重的直播事故。

当网友们对男女主持人的是非对错评论不休时,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 节目一开始,男女主持人在关于“北京美食”的讨论中虽然意见不同,却仍在正常交流。

而矛盾的爆发集中在女主持人对男主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为什么每一句话都要跟着杠一下?”

不管之前两人如何尽力缓解气氛,但这句话彻底激怒了男主持人,他发飙后摔门离开。你就是喜欢抬杠!你总是这么自私!你太懒了!

想想在我们的沟通中,这些话是不是总能起到使气氛陷入紧张、矛盾立刻升级的作用。

而这些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充满了主观评价色彩。

有人说,一个人情商高、会说话的人从不轻易对别人进行评价。因为在沟通中,观察而不评判是一个保持理性、善于沟通的人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但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使用评判性语言。妻子对晚归的丈夫说:“你从来不关心家庭。”妈妈对把脏袜子放在地上的儿子说:“你总是乱扔东西。”

老板对印错文件的员工说:“你最近经常心不在焉。”这样的语言表达出的都不仅仅是我们观察到的事实,而是内心的评价和判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