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行走的哲学
《新周刊》出了新的主题杂志,这期的主题我很喜欢,名字叫做《行走的哲学》,还有个副标题:微观附近与低速景观。其中有篇文章我一下子就关注到了。
《作家七堇年:人生的窄路,走着走着就宽了》,是《新周刊》的一篇专访。这个名字却唤起了我关于七堇年的记忆,与之相关的一串名字还有郭敬明、落落、痕痕、笛安等。
我搜了搜,得到APP并没有上架郭敬明的任何书籍、笛安、七堇年的也没有。看来,罗胖也有自有的一套选书哲学。反而得到里面很多的访谈或者一些观点、抑或是书中的一些论点间或提到他们的名字。
反观,微信读书APP上随便一搜就是一大串。随便拈起一本来读,是郭敬明的散文三部曲《愿风裁尘》、《守岁白驹》、《怀石逾沙》。2022年4月新版的,总字数逾47万字。
随便翻了翻,读上那么一小段,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也有了熟悉的情绪。决定先洗澡,要不然今晚又在小四的书中被废掉。时光不能再在小四一个个跳跃的文字中溜走却并不自知。
先洗澡是让一个晚上不被废掉的最好的仪式感。这句话果然是有科学道理的。边洗澡便想着七堇年,也就比我大一岁的七堇年说:有段时间,她游魂般地穿梭在冰箱、书桌和床之间,用她的话来形容,不是蹲在阳台上啃指甲,就是盯着洗衣机的滚筒发呆。所以才有了她长达三年的行走。
七堇年在接受《新周刊》采访时说:“当看过了生态的多样性,再回过头来看那些按部就班的生活、兴趣爱好和人生选择,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中的人生路径,似乎在变得越来越狭窄,但是只要去亲身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就会发现风景永远在别处。”
“痛苦好像也是有快感的,身体上的痛苦让人感受到自己正活着。”七堇年说,随着两人深入山脉的时间,从一周、半个月再到一个月,最后就这么走了三年。
三年时间,她们走过了横断山脉最核心的部分,但是她确定,这仅仅是横断山脉的很小的一部分。还有无数的大江大河、崇山峻岭,既走不尽,也看不尽。所以也就有了《横断浪途》这本书。
这个周日10月22日15:00在杭州天目里七堇年《横断浪途》的新书沙龙。主题是:这个世界很大,你的心也要这样。杭州,想想还是有点远。不知道她会不会来到江城。
七堇年说,通过一次次远离城市、在群山间身体力行地行走,她才得以拷问日常中的自己。当被记者问到是否会担心文字存在美化风景的“嫌疑”,她给出了不假思索的答案——风景是内心的发明。
行走已创造出途径、马路和贸易路线,启发本土与跨洲意识;塑造出城市与公园,刺激地图、旅游指南、装备等的发展,进而营造出数不尽的论述朝圣之旅、登山探险、随兴漫步,以及夏日远足的行走故事和诗集。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又何尝不是我的行走的哲学。从天堂寨到龟峰山,一个是金寨的最高峰一个是麻城的最高峰,密集攀登大别山山脉的两座名山大川。到现在我的小腿乳酸堆积仍有5%未消解。这是个我的超级周末。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这样的超级周末。
“我们要让散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不断踏上路面,让风吹拂脸颊,让日光和街灯在眼前摇曳;感受雨滴的滋润,感受脚下的地面,倾听周围的声音;说话,即便是自言自语;按行走的节奏放松,让思绪游荡、斟酌、沉思;走回过去,探索可能的未来;或者什么都不想。”沙恩·奥马拉如此认为。
借七堇年的话,但愿自己眼界开阔,饱满,保持好奇,要做一个见过蚂蚁打架,食过地上的盐,也知道天鹅绒镶满碎钻的人。
因为好的行走不是为了穷尽天涯,而是为了穷尽自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