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第四周——程
本周看原则这本书第二部分 “生活原则” 中的第1-3小节,本周进展比较慢,因为看了一本杂书换换脑筋,原则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慢慢啃。
看书感受
要想实现这5个步骤,作者提出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被自己的情绪压倒时需要后退一步,暂时停下来,直到恢复清醒的思考能力,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停下来不意味着结束,相反花一些时间冷静下来有利于更好的进步。
需要习惯挫折导致的不舒服,舒适区总会给你各种各样貌似合理的借口,一旦你认可了这些借口,目标达成将变得渺茫,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有收获。我们都需要好好的识别一下自己的借口。
其实人是离不开欲望的,我们跟欲望之间其实一直在抗衡着,你被欲望所消耗?还是你可以驾驭欲望让它为你所用?大凡成功的人都是合理的利用了欲望,借由它产生成功的动力而不是被它所控制,我觉得自律就是对抗欲望的最佳法宝。
书中说不要把目标只限定为自己能实现的东西,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感觉似乎这样就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而成功的人往往是把自己逼到绝路上的人,突然让我想到成义大哥冲上舞台向大家宣布自己要减肥30斤的那个时刻,其实在那个瞬间他已经赢了!即便是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归结于其他人,外归因仍然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逃避,自我归责才是敢直面挫折和错误的第一步!
或许是因为没有自知之明,或许是由于自尊心,或许出于一种本能的逃避,甚至周围的人也会出于面子不直说,都会造成你不能够客观真实的看待自己,从而根本看不到阻碍自己实现目标的最本质原因,给自己动手术是需要勇气的,看清自己不容易!
作者再一次的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可以把这5步骤完整的做下来,洞察自己的弱点,想办法消除或规避它,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可以请擅长的人来做,作者说谦逊甚至比自己有能力还要重要。现在这个社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一定要合作,保持开放性,取长补短。既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境地图即认知能力)又有开放的头脑(拥有谦逊品格)的人总是能立于不败之地。
强烈的“我慢心”会使你学不到新的东西。
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
如果你能把这5件事都做好,肯定可以成功。前三条是综合分析能力,后两项考验的是善于塑造的能力。
1、有明确的目标。(目标)
需要区分目标和欲望,目标是真正需要实现的东西,是后续结果; 欲望则是阻止你实现目标的东西,往往是直接结果。
2、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不容忍问题。(找到问题)
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机会,必须把问题摆上桌面。不要把问题的某个原因误认为问题本身(区分问题的原因和问题本身),先确认不良的结果是什么?
3、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根源。(诊断问题)
区分直接原因(动词 表象)和根本原因(形容词 更深层),就如同区分症状和疾病本身。
4、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规划方案)
先回顾,俯视眼光高层次思考,草拟方案,改进,写下来,区分任务、方案和目标,规划要先于行动。
5、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践行方案)
坚定执行,合理排序能力,策划者和执行者互惠互利。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
影响合理决策的的两大障碍是自我意识(防卫机制、戒备心理)和思维盲点。我们都在追求正确,反而忽略了真相,或者说我们压根认为自己才是真相,过于傲慢的心让自己产生了思维盲点,我们在自己的认知上盲目自信,乃至无法理解甚至不允许别人跟我们的不一样。富有创造力的人想法独特,但往往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而靠谱的人虽值得信赖,但是思维刻板不易变通。不要奢望二者集于你一身,优点即缺点,缺点也是优点,既不因为自己的优点洋洋自得,也不因为自己的缺点妄自菲薄。最好的办法还是奉行头脑极度开放,彼此互补,从他人的想法中获益。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
头脑极度开放是一种能力。为什么说是一种能力呢?当我们不会不懂的时候没有问题,大多都会虚心请教。问题在于我们很自信地认为自己是绝对正确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这个领域是擅长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危险的时候。头脑中被“知道”全面覆盖,没有预留出来“不知道”的位置,所以才会生出傲慢心,听不见别人的意见,所以于我来说,在自己擅长的地方也承认自己存在认知盲点,承认自己有想不到的领域,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虚心请教倾听,才能离事实真象更近。
多听其他人的观点并加以考虑,和你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不矛盾,你依然拥有决策的自由,只不过可以拥有更宽广的视角而已。
金句记录
不要把成功的装饰误认为成功本身。
思考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许会让你焦虑,但不思考肯定会让你更焦虑。
承认弱点并不是像弱点投降,而是克服弱点的第1步。
任务是方案和目标之间的纽带。
永远不要让自己“追求正确”的需求,压倒“找出真相”的需求。
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
在学到东西后改变想法的人是赢家,顽固拒绝学习的人是输家。
谨记你是在寻找最好的答案,而不是你自己能得出的最好答案。
达成相互理解不等于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