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的五个特征

2022-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认真说话

古代对文章的最高理想是“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言之得体”。指的是文章之“真”“善”“美”。

一、充分的展开性

孔子:“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写作的本意“足言”,“辞,达而已矣”。

写作与口头说话的共同点,都要将话题和主题、立意表达充分、明白到位,谓之“达”。话语的展开,就是思维的展开。

相比之下,口头言说与书面表达文章二者对话题、主题的展开,无论程度和质量都有明显区别。

口头言说,听众、对话者就在面前,言说者可以通过表情、话语节奏、手势风等来表达观点。言说的内容是即时性、动态的,具有不可逆转性,话语内容无意识的不断向前推进,只关注话题展开的主要枝干。

写作必须要靠语言文字的细密地展开,句子结构多定语、状语、补语,运用渲染与反衬,插入联想、想象。尽情地展开细节,雕琢细刻话语,可纵可横向展开,对主旨极度展开,对思维的深度展开,生成更多的枝叶,形成丰茂的文章之树,以达到深化思想。“穷理尽性,以究万物之宜”。

展开性是写作的一个特质。

二、充分的严密性

在写作中,主题需要写作来支撑,材料要表达意图,概念、判断要准确,前后要有关系,有因果、时间、空间、性质、数量之间的关系。

语言的运用是鱼贯而入的,前后流通清畅、血脉相连。

文章中深刻而广阔、丰富的写作内容,只有通过思维的运作方能产生。

三、充分利用修辞性

孔子:“郁郁乎文哉”、“修辞立其诚”及“文质彬彬”,“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文字作为表达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文章是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写作思维就具有了修饰性。

文章审美需求的实现就是文采感。文采正是通过修辞来实现的。

“文”即“文采”,“采”是一种光芒,一种感受,一种气氛,一种诗意。

修辞和文章的行文表达同时进行,须臾不可分离。写作的本质就是思维性与修辞性的统一和整合。

四、充分利用审美性

文章要激动人心,产生审美感受。

修辞只涉及形式问题,人们在内容和宏观形式上所显示空间的广阔、高远和时间、行文节奏上的流动感、速度好,则是一种审美活动。

五、充分的策略性

任何写作,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性,有时代背景,具有特定地域的时代精神,受到写作规范、写作文化的控制和制约。

写作的深刻性和严密性,是求真行为,修辞性和审美性是求美行为,追求策略性是求善的行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