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无戒学堂

当你说快乐时,真的快乐吗?

2021-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珍妮花花

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他发来了与母亲的聊天截屏,他问:“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妈妈回答:“你爸爸帮我洗了个苹果。”

朋友将这张截图发送于我,附言:我觉得我妈妈好可怜。

我很诧异,当我看到朋友与母亲的对话后,我所感觉到的是朋友的母亲能够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这是感知力很强的表现,怎么到了朋友那里就变成了可怜。

我回复他:不要用可怜者的角色投射到阿姨身上,阿姨很厉害,能够在平常的小事中感受到爱。

对于一模一样的事情,每个人感受到的却完全不同,是什么带来了我们对于事情反应的差异呢?

最近在阅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里面阐述了萨提亚女士创建的心理治疗方法,意在通过家庭、社会等系统入手,帮助人们提高自尊,改善沟通方式,从而能够表里一致,拥有更加完整的人格。

我们的家庭,也就是和父亲母亲的三角关系,塑造了人生中的第一段关系。在还没有意识时,还是孩童时的我们就已经在发展出对于各种各样情况的应对模式了。

孩子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并且对于自我价值的评价取决于外界。比如,当孩子看到母亲和父亲争吵后丧气的神情,会将母亲的悲伤归因于自己,他们并不能够看到事情的真相,以至于孩子们需要产生一系列的应对模式去避免自己失去爱,或者不被接纳。

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很多应对模式,而这些应对模式的产生,可能是为了自我防御以及躲避威胁。如果不加以觉察和后天学习,那些在很早时期形成的应对模式,在如今,当我们感受到“危机”时,就会被我们自动拿来使用。

我们的应对模式,也就是沟通模式,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被四种模式:

1.讨好 :将自我的价值置身于外,关注他人和情境

2.指责:将他人的价值置身于外,关注于自我和情境

3.超理智:将自我和他人的价值都置身于外,关注于情境

4.打岔:将自我、他人以及情境都置身于外

日常生活中,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自动调动起自己在早期经验中形成的模式,因为那样对于我们来说是稳定的,是安全的。在沟通中便自动掉入到相应的模式,仿佛开启了自动驾驶。

然而这四种沟通模式所产生的沟通效果,往往是对话当中的某一方会受到伤害或者没有平等的价值。

只有人们沟通时能够表里一致,我们才是真实的自己,并且拥有接纳他人的自由。

然而做到表里一致的表达需要我们去时刻觉察自己,我自己觉察的方式,问自己:

我现在的感觉是什么?

是什么让我产生这样子的感觉?

我为什么有这样子的感受?

我的表达真实的反应自己的内心了吗?

我如何能够表达自己又不伤害对方?

这仅仅是我觉察自己时会问的问题,而这样子的方式能够让我从固有的沟通模式中跳脱出来,尝试把握住方向盘,驶向想去的方向。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对于自己的了解少之又少,就好像有的人说,“我这样做只是为了自己开心。” 而所采取的沟通模式真的会让自己开心吗?

我们自己是有权利选择想要在关系里去到的地方,每个人内部都有足够的能量和资源去帮助自我完善和改变。只要你想要去到那里,就一定可以。

后来我的朋友回复:反思一下,我下次不应该这样评价我妈了,可怜是个能量很低的词。

改变就在此刻的觉察中开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