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蒙古国:小话我之见闻(五)
社会问题。今天的蒙古,慢慢偏向西方化。我记得在乌兰巴托的时候,正好是12月份,不仅在商场内,满街到处都是浓浓的圣诞节气息,而且圣诞节还是他们的假日。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影响的一个缩影。其实,总体而言,从蒙古独立以来,蒙古受苏俄影响最大,苏联把蒙古作为与中国的纵深缓冲,在政治和经济上给蒙古烙下深深的印记。苏联解体后,蒙古也试图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转为西方民主政治,不过,现在来看,转型并不成功。跟俄罗斯类似,转型带来的是极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思潮的剧变。于是,政府官员利用手中权力,攫取各种利益,推崇多党制和民主选举。同时为了摆脱狭隘的地缘主义政治,毕竟夹在中俄之间比较难受,蒙古引入“第三邻国”政策,发展同美、日、 欧盟、印度、韩国、土耳其等西方国家和联盟的关系,甚至与北约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并加入欧安组织,一派脱亚入欧的样子。
成吉思汗广场但是,蒙古与中国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既有历史争议的问题,也跟现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相关,在这里不做详述。然而,蒙古也无法割断与中国的关系。从工农业品供应来说,由于蒙古缺乏自己的工业体系,导致无法保证最基本的自给自足。中蒙边境有几个重要口岸,比如二连浩特、甘其毛都、扎门乌德等等,蒙古是心里不喜欢你,但身体却很诚实,毕竟日常用度都离不开中国,俄罗斯并不能给蒙古带来多少实惠。我从甘其毛都口岸走过,每天从蒙古那边都会有大批的卡车排队过关,从中国运输必要的物资回蒙古,卡车几乎清一色前苏联时期绿皮卡车,看起来比较破旧,当然,对于多数蒙古人来说,只要能用,其他的都不重要。
K3国际列车还有就是那条穿越蒙古的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K3/4次国际列车。我在乌兰巴托的时候,经常去居住附近的一个中国人开的副食品小超市,不到八九十个平方大小,里面摆满了从中国运来的食品,如速冻水饺、各类调味品、面粉、大米、食用油等等,基本满足日常所用。这些商品主要就是通过这班中俄国际列车运输。老板是个东北人,我们都叫他老王,在蒙古应该有二三十年了,娶了个蒙古老婆。还真别说,由于蒙古缺乏这些东西,所以小超市挺赚钱的,老板两辆进口路虎车开着,因为乌兰巴托车满为患且道路拥挤,跟北京一样实行单双号限行政策,两辆车可以解决平时出行问题。当然,也因为蒙古的关税很低,所以进口车比国内便宜得多,我记得老板说一辆路虎差不多六、七万美金的样子。乌兰巴托车子很多,豪车、好车和破车大街上比比皆是,也是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你可以看到路虎、悍马、陆巡、英菲尼迪越野等豪华车,也可以看到有的车子后备箱盖子坏了,在颠簸的路上,后盖一晃一晃,还有缺一个或者两个车门的,反正只要能开就行,我猜测可能那边没有强制报废要求。冬天天气太冷,停在外面的车很可能打不着火,有的蒙古人就直接在车子下生火烤热发动,完全不担心把车烧坏。
乌兰巴托也是车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