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
1
昨日偶读王开岭先生的文章《谈谈坟墓,谈谈生命》,书中写到关于对坟墓的认识,关于对生命的解读,感受颇深。
其实,每次去上坟,我们的内心总是沉重的。我们几乎不愿多多停留,因为坟墓总是阴暗的。尽管我们的内心在那时那刻总是虔诚和愧疚的, 总是感激和潮湿的,但是毕竟阴阳两隔。而我们不曾想过,这里其实是 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安详的地方,是最没有纷争的地方,是最没有尔虞我诈的地方。在这里, 在那时那刻,因为死亡和灵魂,因为泥土和生命,让我们既缅怀亲人又预知死亡。我们悼念泥土下的亲人,又深切地感受生命的公平和有限,我们思念坟墓中的亲人,又清晰地触摸生命的短暂和意义。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或者让我们在一瞬间体会到物质的虚无,拥有太多的财富也终不会带走,而生命有限,为什么我们要耗尽短暂的生命去追寻那些终抵不过生命长度的东西呢?
2
作者在文章这样写他所看到的葬礼:黑压压的阵容阵容中,你找不到内心应有的庄重与寂静,只有窃窃私语的骚动,事不关己的冷漠,你替那副没有表情的遗像冤屈,为那些无知无助的家属悲愤。死本身是一种矗立,和生一样披覆尊严,它需要访问和垂怜,但拒绝轻薄和廉价的施舍。你须仰望,须心存虔诚和敬意,你脚步要轻,灵魂要诚实,要以生命的名义献上一份寂静。
读了这些文字,我也不由得思考起我曾参加过的葬礼。正如作者所写到的,是喧闹和冷漠,是悲伤和笑脸的碰撞,是玩笑和庄重的颠倒。你在那种环境里,似乎无法保持一种虔诚和敬意,都是乡里乡党,都是往昔抬头不见低头见,可是死亡也显得如此轻描淡写,除了直系亲属外,几乎没有人悲伤。有的甚至做子女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笑容,悲伤只是短暂的,心里如释重负,孝道都成了一种表演。我是最不喜欢参加葬礼的一个人,究竟是过于压抑的气氛,还是气氛大多不合时宜。作者说,假如你没有受了心灵的委托,受了真情的邀请,那唯一的选择即远离,远离别人的不幸,免去打扰人家。一个没有悲痛感的人是对悲剧采取缺席的态度,也算是良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