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崇文,解密崇文实验学校老师的朝气从哪里来
近日,笔者第三次走进崇文,与前两次不同的是,我这次走进的是他们位于世纪城的新校区,这个校区无论从外部设计还是内部装修都体现出了一股子新鲜劲儿。同时,他们的老师都由内而外地透出一股子朝气。这种朝气不是单纯靠学校能够赋予的。这种朝气来自于内心的担当、来自于对生活的追求、来自于对教育的理解、来自于对孩子的热爱。
首先说说来自于内心的担当。很多人都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最大魅力不在于他的金钱多少,也不在于他的颜值高低,更主要的在于他的内心担当。一个人如若可以承担自己一个人的责任,那么他也许只能称之为人手,一个人如若可以承担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个人的责任,那么他也许可以称之为人才,但是一个人如若可以承担包括他在内的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甚至全世界的人的责任的话,那么他也许可以成为人物。
一个学校的老师也是如此。如果一个老师在内心承担责任的时候,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只可以承担与自己本职工作相关的内容,那么这所学校的老师可以说只能算是合格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的内心可以包容下与自己本职工作无关的内容,投入到大教育情怀当中,容得天下万物可以做教材做教育,那么这所学校的老师可以说是个优秀的老师。
其实,一个人的内心担当就是一个人的内心空间。他担当的越多空间也就越宽,他的开合角度也就越广,融合、转化的能力也就越强,那么他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也就越好,自然他的影响力也就越大。试问,这样的人如果当了老师,那么就能够下意识地将教育边界打通,将各种有益于教育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融合,生成与学生有意有利的教育生态。
其次说说来自于生活的追求。我们总说,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能力,其实,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要对生活有所追求。细细想来,“追求”这个词很有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既然要对生活有所要求,那么我们就要去追。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求”就是告诉我们对生活有要求就是有目标,这是正确的也是要提倡的。与此同时,“追”这个字就是要求我们无论是对要求还是目标还要进行努力、奋斗。没有努力和奋斗,那么就变成了我们只对生活有所求了。如果只剩下了“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太过消极、太过被动、太过享受了。
一个学校的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的老师如果天天满嘴仁义道德,但是实际上在为人处世的做事作风上却各种龌龊、卑劣。试想,我们的学生又该如何?
再次说说对教育的理解。每个人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的思路、方法不同,每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也不同。有的人深入,有的人浅显,有的人多元,有的人专注。我们不能强制说这个人对,那个人不对,毕竟这个和每个人的经历有直接关系。我们不能随便指责别人的观点和做法,因为老话说“屁股决定脑袋”。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高大上,要允许多元化的存在。但是,我们允许各种各样的理解存在的同时,绝不能让其成为我们为此懒惰,甚至堕落的原因。
什么意思呢?有的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不深入,但是过了多少年后你再问他,他还是按照多少年前那套理解去认识去思考,这样可以不可以呢?当然可以,但是这样好不好呢?当然不好。
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这句话不假。但是不能因为它是永恒的话题,我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就永恒不变。但是我想也许有人会说,如果一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那么是不是就是说要让老师天天变化,天天改变,这样才和你说的相符?
要是这么说,我总觉得就有点左派激进的味道了。我所谓的要改变理解不是说让老师“朝三暮四”“朝令夕改”,而是要随着自己的认识、经历的增加,逐渐丰富自己的理解、深入自己的理解、提升自己的理解。当然,在丰富、深入、提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些许的调整与改动,甚至复盘,但是这并不妨碍对理解的丰富、深入与提升。这其实就是我们认知当中经常提到了“螺旋式上升”。而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甚至否定自己的勇气。
最后说说对孩子的热爱。对孩子的热爱可能是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后一直到现在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有的老师认为,爱是教育的全部。如果我们姑且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要思考到底这个爱是什么爱?怎么才是爱?等等一系列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每个人可能对人性最基本的一些内容无论从认知上还是秉承上都有所偏颇、丢失。比如作为老师我们会不会把爱理解为等价交换的筹码?又比如作为老师我们会不会把爱理解的过于狭隘甚至无边界限制?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在新时代下,在面对新问题时进行思考,而只是一味地从过去出发,从闭塞的环境单一的角度出发思考对孩子的热爱问题就会出现问题。也许我们的最终目标和基本价值观不曾改变,但是我们要对实现目标和价值观的途径进行调整。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体现价值观。
三进崇文,解密崇文实验学校老师的朝气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