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020-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职场小白升级打怪

作为艺术传播的广播电视艺术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传播;不能见之于传播的艺术也难以体现其价值功能。广播电视以新的传播格局深刻地改变了人类与世界。

第一节 艺术传播与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特性   

广播艺术以声音,电视艺术以声画来构建艺术形象。艺术类型不同,传播形态也有区别。艺术是人类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包含着人类自我记录的木乃伊情结。广播、有声电影、电视出现以后,人类直观再现自身的木乃伊情结得到最大满足,广播电视艺术在传播范域极大拓展。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接受者来说,不再有阅读门槛,艺术进入大众传播时代。    广播电视艺术传播使人类重新“部落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外延巨大突破(参与人数、空间等)。其次是内涵变异。以往的艺术活动需亲身参与。广播电视艺术带给人们虚幻的艺术形象。再次,人类又回复到一个艺术功利时代。原始先民咏唱部落史诗是出于功利目的。阶级社会艺术传播满足娱乐需求。如宫廷宴饮。广播电视艺术盛行之期,单纯的艺术传播活动重回功利。广播电视艺术传播有着艺术传播的共性(具象性、情感性、审美愉悦性)。也有独特性:一强烈的复制性。二艺术信息呈海量化传播。三传播融入大量非艺术内容。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中的艺术类型与传播艺术 

  广播电视艺术呈现浩荡的发展态势,文学却黯然失色。传统艺术为了生存,进入电视寻找一席之地。许多传统艺术类型在广播电视中可以找到替身。文学在电视艺术中直接体现为电视散文、电视诗歌;还有间接的,电视剧对应电视小说。音乐对应MTV。舞蹈对应电视舞蹈等。雕塑与建筑较为特殊,但它们已成为电视的传播内容。传统艺术融入广播电视,有着自身的特征,甚至面目全非。传统艺术类型的电视化或广播化,其实就是电视或广播元素融入传统艺术并构建新文类的过程。还有一些并非艺术文类的传播,如广告,15秒却演绎了一段精美的叙事。然而,广告的唯美表现与真正的艺术传播却有着本质区别,即:艺术传播的意义指向人文关怀,而广告意义则指向物质欲望,这也成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分水岭。一些意见性专题节目,尽管有着浓厚的艺术成分,但是最终只是为了让受众在愉悦中接受传播者的观点,追求传播的艺术性。事实上,艺术传播中的艺术被传播者与接受者当做本体对待,而传播艺术中的艺术是传播者的方法论。艺术作为方法,一是指艺术传播时如何讲究艺术技巧,二是指艺术传播技巧泛化进入非艺术的传播领域。不过,艺术传播与传播艺术,两个“艺术”内涵不同,后者近似“技巧”之义。第三节 广播电视艺术研究的传播学视角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有个著名的5W公式,即(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with (有什么效果)。因此,传播学的研究分为五个方面: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传播。分析制度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这叫“控制研究”。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传播活动的制约”。广播电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是由一定的体制和制度来限制的。其中,政府的政治性控制最突出。传播学中有“把关人”理论,广电主管部门对电视剧的审批立项是政府在行使监督的权力,是外部把关。“把关人”理论是内部的自我约束。在传播学的两大学派(即美国经验学派、西欧批判学派)中,批判学派的内容分析可以为文本分析、意识形态分析、文化研究提供理论营养。传播学方法中的文本分析是从文本本身解读文本,分析文本的结构和叙事方式。还有意识形态分析。文化研究将传媒看作当代文化生活重要部分(有两个学派: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英国文化研究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有用的)电视文艺的受众就是指观看和欣赏电视文艺作品的人。“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是研究受众在媒介传播中究竟能得到什么样的满足。麦奎尔将受众通过媒介的满足分为几个类型:一是放松情绪娱乐身心。二是人际交流。三是自我确认。四是环境监测。与受众分析联系紧密的是效果分析。一部作品对受众产生了巨大影响就说明效果不错,一“在受传者身上引起心理、态度、行为的变化”,二“对受传者产生的一切影响的总体”。传播效果体现在:一是环境认识,二是价值形成与维护,三是社会行为。在广播电视艺术研究中融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人际传播理论等传播学理论,这对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来说是有力的衬托。当然,在使用西方理论时,要注意本土化的问题。第九章 广播电视艺术的“传—受”关系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受”关系的演变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只是一种单纯的“宣传”工具,只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被赋予“为政治服务”的使命。新时期以来,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对受众的漠视转变为给予受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接受美学”强调美学研究的重心应该转移到观众的审美接受上来,受众是实现艺术本体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事实上,广播电视的“受众”是一个模糊而又笼统的概念。它既是集体性的,又是个体性的。或者说,受众既是对象,又是主体;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因此,广播电视受众的接受对于创作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一,生产与制作中越来越考虑受众的审美需要,设定具体的目标观众;二,通过受众的接受而确立广播电视艺术自身的艺术本体性。在管理层面,要坚持受众收视调查;在实践层面,创造出真正为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走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视野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