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的次第和“知行合一”

2023-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陶语

朋友:儒家——知,知善知恶;

          道家——观,吾以观复;

          佛家——觉,觉之即无。

求同存异,殊途同归。

陶语:这样看就有一个次第:儒——道——佛

朋友:低—中—高

        人—天—佛

        圣人—神仙—佛

陶语:境界也是有层次的。圣人的境界有高低,菩萨的境界也有高低。成佛也就成圣了,反过来未必。

朋友:儒家的圣人是初地菩萨。

陶语:阳明先生就是,他见到了心中的光明,也就是明心见性了。他的思想中掺杂了禅宗思想。

朋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即是源自《六祖坛经》的“不思善不思恶”。

阳明先生认为,禅宗的“本来面目”指的就是圣门中所说“良知”。先生原话是:“本来面目即吾圣门良知。”(《传习录》答陆原静书)

陶语:他的“知行合一”思想被当代社会主流接受。

朋友:知行合一就是善护念,是禅宗的正念。

陶语:知的当下即是行,但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并不是这样。

朋友:毛主席《实践论》中的知行观和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两回事。

毛主席的知行观是为了成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是道德品质的修行方法。

陶语:《实践论》中的知和行是有先后的,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果。

朋友:《实践论》中的“知”和“行”是分开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两者是一回事。

陶语:不过,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也有成事的一面性,比如他把这思想用于军事指挥。也许是后人的解读吧,认为他是在践行他的思想。

朋友:阳明先生的道德境界提高了,内心通透了,就辅助他成事。

陶语:可以说他是在妙用智慧了。

朋友:懂得“知行合一”就明心见性了。

陶语:那个“一”即是道,即是光明心。

如果把“知行合一”当成修炼的法门,“知”就是觉知。

朋友:是的,修行就是提升觉知力。

陶语:知和行合一即是见道了。

朋友:“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明心见性”“活在当下”,是同一个意思。

陶语:很多人也没有真正理解“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活在此刻,即是安住在真心之中。

知和行合一,也是在当下。

朋友:是的,致良知也是。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哪有那么容易取得真经。阳明先生经历几次生死,才在龙场悟道。朱熹老先生,这么大的学者也是在晚年才找到一点眉目。

陶语:孔子也是70岁之后才开始修道,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朋友:是的。

陶语:有种说法,每个千年人类会有一次大觉醒,我们赶上了。

朋友:现在是一个觉醒年代,有互联网、科技等帮助。

陶语:方便学习,但是诱惑也大,不容易定心。

朋友:人类在满足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后,就会进入灵性世界。

现代抑郁症和焦虑症是走向觉醒之路的催化剂。

陶语:很多人生命觉醒都是这两个原因促成的。

朋友:是坏事,同样也是好事。

陶语:是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