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名著类书籍书评是彩色的好书汇

《一句顶一万句》书评~中国人精神的千年孤独

2017-03-06  本文已影响210人  鹤醒

 

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老师重要作品,这本书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是刘震云的一部成熟、大气之作。这本书荣获了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在好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这部作品,乍看书名,我还以为是一部描写文革的伤痕文学呢。翻开一看,发现跟文革全无一点关系。而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我看过刘震云老师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在目前的中国作家里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当然是个人看法)。纵观全书,言辞清新,简约凝练,丝毫无赘余之感,刘震云老师驾驭语言的水平可见一斑。曾有评论说,刘震云对人对社会的批判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冷酷,而不是张牙舞爪的强烈,或者说落花流水式的感伤”;也有人评价刘震云“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板儿板儿的冷幽默却画龙点睛,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  

       言归正传,《一句顶一万句》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农村,一个孤独无助的农民——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一去一来,延宕百年。故事看似简单,但回味悠长。书中的人物绝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

       故事中中心人物杨百顺想上学,却被父亲用假抓阄的把戏给阴了,所以有仇父情节。杨百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干过许多活计,开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豆腐做了一个月,就跟老杨闹翻了,16岁离家出走,剃头、杀猪、种菜、挑水、扛活、蒸馍样样干过。杨百顺被动而又随意地改写着人生,没有什么必须坚守的东西。杨百顺可以因现实的利益而改变信仰——本来就没有信仰。信主后,老詹把杨百顺的名字改作杨摩西,倒插门后名字就变成了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只有最后的一改,有一些怀念少年时代的梦想的因素。从杨百顺到罗长礼的姓名变化,杨百顺并没有一个非要达到的目标,也没有一个非要坚守的礼制,一切皆由现实的利益而取舍。只有他的养女巧玲是他历尽了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精神寄托,一个在吴摩西看来比“主”还要重要的寄托就这么被一个在话语上被自己信任的人拐走了。吴摩西开始辗转于河南——郑州、开封、天水、宝鸡......他再一次踏上了孤独的漂泊旅途。而这一次,他还背负着寻找丢失的精神寄托的沉重包袱。自然,巧玲已经销声匿迹,吴摩西也无处寻找。他的精神再次回归零点。

       在书中写到外国传教士老詹,在周围人的眼中是一个传教的孤老头,想来必定十分孤独。其实老詹的内心有个可以说上话的“人”——上帝,一个永远不离不弃的存在,所以老詹的心里是十分安宁的。虽然在当地传教很多年却没有一个信徒,但他是神的仆人,总有上帝伴随左右。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中国人的千年孤独

      “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 “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从深层含义考察,我认为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不仅指离开这片土地,也指去往更遥远的神的国度。作者把杨百顺所有可以从尘世生活寻找知音的路都切断了,就是为了使他走向一条皈依神、把自己交给神的路途,离开延津就是离开尘世,去往天国寻找知音,和神做知音。而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养女巧玲的走失可以说都是必然的,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和人生际遇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下半部分“回延津记”中,巧玲的儿子又回到延津,祖先走过的路不经意被后代踏上,谁都逃不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对应上半部分“出延津记”,下半部分“回延津记”绝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不光是象征人生的轮回,更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

《一句顶一万句》剧照

       总之,在当今这个充满欲望的快节奏社会里,在这个追求物质文明甚于追求精神文明的社会里,大多数创作者投入到媚俗的文学创作中,能像刘震云老师这样坚持民间立场写作的作家并不多见,因此其作品显得尤为珍贵。他的《一句顶一万句》描写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因遭遇“亲情疏离”和“友情疏离”而深陷孤独中无法自拔的生存现状。人们在现实中不断抗争、逃离和寻找,只是为了突围这种如影随形的孤独意识,却均以失败告终。作者通过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试图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孤独意识存在的本真状态。他始终以批判的眼光关注着我们的生命中的孤独意识,关注着每一个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苦与疼痛。把各种孤独赤裸裸的暴露在阳光下,帮助人们理性认识孤独意识,从而挣脱苦难的生存困境,摆脱沉重的民族孤独意识,走向美好的明天。这就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中描写孤独的意义和价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