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四组简书会员专题(蓝胖说说)星友会员专题

浅谈母爱

2024-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壹点灵光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星辰计划2024年第12期“浅”专题活动。

这个周的周作文主题是“浅”。

浅的意思有很多,我选的组词是浅谈,浅显地谈论。

这个周日有一场读书会,主题是“写不完的母亲之美”,分享写母亲的名家作品。

想了想,找了几篇个人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浅谈一下。

一、平凡但伟大的母爱:

1.胡适  《我的母亲》

无私和包容的母爱之美:一位慈爱、智慧、勤劳、坚韧的女性,她用包容和关爱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

2.老舍 《我的母亲》

坚韧与牺牲的母爱之美:一位旧时代女性的代表,她的坚韧和牺牲为家庭带来了温暖。

3.史铁生  《我与地坛》

支撑与指路明灯的母爱之美:一位伟大的女性,用自己的爱和坚韧,支撑着儿子的世界。

二、失去亲人的母爱之悲:

杨绛《我们仨》: 温柔坚韧,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然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家三人,就这么失散了。

三、扭曲的母爱之悲:

张爱玲《金锁记》 :充满了矛盾和纠结,既爱儿子又伤害他,既希望女儿幸福又害怕失去她。

胡适  《我的母亲》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看似平常的叙述,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关爱孩子、注重孩子健康的母亲形象。她的“不准”并非是限制,而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关爱,这种细腻的情感在一开始便打动了我。

接着,胡适回忆起自己三岁零八个月时,失去了父亲,“这是我父亲的一桩大事,我从京城里赶上吊唁”。在这个时刻,母亲成为了家庭的支柱,她“哭着”“从京城赶回”,展现出她内心的悲痛与坚强。母亲的眼泪,是她对丈夫的爱与思念,也是她面对生活变故时的真实表现。而赶回,则是她对家庭责任的担当,这种担当精神在后续的叙述中愈发鲜明。

在母亲的“当家”生涯中,胡适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智慧而能干的女性形象。“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简短的话语中,饱含着母亲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她不仅要面对失去丈夫的痛苦,还要承担起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重任。然而,母亲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母亲的公平公正。她没有因为自己的孩子是亲生的而偏袒,而是教导胡适要懂得谦让、包容。这种教育方式让胡适学会了与人相处的道理,也培养了他宽容大度的品格。

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还难受。”母亲的这种性格,让她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轻易发脾气。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们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而母亲对他人的“容忍”,更体现出她的宽厚。“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母亲的这种刚柔并济,让她在与人相处时既能保持温柔友善,又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这种品质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也让我对母亲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胡适还回忆起母亲在处理家庭事务时的果断。“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这种教育方式,既让胡适感受到了她的关爱,又让他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用眼神传递的严厉,比打骂更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教育智慧令人赞叹。

在文章中,胡适提到母亲对他学业的重视。“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幕场景让人感动,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让我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深沉。而她对胡适学业的督促,也让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取得成就。

此外,胡适还讲述了母亲在面对大家庭中的矛盾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大度。“大嫂是个最无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很能干而气量很窄小的人。她们常常闹意见,只因为我母亲的和气榜样,她们还不曾有公然相骂相打的事。”母亲以自己的和气和宽容,化解家庭中的矛盾与纷争,维护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这种处理家庭关系的能力,是母亲的智慧所在,也是她对家庭无私奉献的体现。

文章最后,胡适感慨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将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归功于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我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她用自己的爱、智慧、勤劳和坚韧,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她的美,不仅在于她的外表,更在于她的内心;她的爱,不仅在于对孩子的呵护,更在于对家庭的担当;她的智慧,不仅在于对生活的理解,更在于对子女的教育。

 

老舍 《我的母亲》

老舍先生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母亲的一生娓娓道来。母亲是一位旧时代的女性,她没有接受过太多的教育,但却拥有着无比坚韧的性格和无尽的爱。她勤劳善良,为了家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简单的一句,便勾勒出了母亲的质朴形象。她的勤俭,是那个时代大多数母亲的共同品质,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家庭创造着生活的基础;她的诚实,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让她赢得了家人和邻里的尊重。

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与苦难。“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生活的不如意并没有让母亲屈服,她以顽强的毅力承受着一切。“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母亲那红肿的手,是她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她为家庭无私奉献的象征。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让他们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母亲不仅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母亲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但她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她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她的坚韧、她的乐观,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榜样。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最伟大的人,她用自己的生命孕育了我们,用自己的爱呵护着我们成长。她们的付出是无私的。正如文中所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母亲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心灵的寄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对母亲的关心陪伴。然而,母亲对我们的爱却从未改变。她始终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为我们付出一切。

 

史铁生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开篇,史铁生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地坛公园。那里,是他逃避世界的角落,地坛的荒芜与破败,映衬着他内心的迷茫。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命运的无常,让史铁生陷入痛苦之中,但也正是这种痛苦,促使他去思考生命的本质。他在地坛看到了四季的轮回,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

在地坛中,史铁生还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朋友”。唱歌的小伙子,饮酒的老人,捕鸟的汉子,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一同构成了地坛的独特风景。

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人始终默默地守护着史铁生,那就是他的母亲。史铁生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用自己的爱与坚韧,支撑起了儿子的世界。她默默地承受着儿子的痛苦与绝望,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的自尊,又不断地鼓励他去勇敢面对生活。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一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母亲无私的爱与无尽的痛苦。她心中充满了矛盾,不断挣扎,但始终没有放弃儿子。

她默默地为史铁生理着头发,看着他在地坛中徘徊。她知道儿子的痛苦,却无法替他承受,只能在一旁默默地陪伴着他,给他力量。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的包容,让史铁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她是儿子心中永远的依靠,是他在黑暗中前行的明灯。

在母亲的鼓励下,史铁生终于走出了地坛,开始了新的生活。母亲却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老去,最终离开了人世。“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这一幕,让人心痛不已。母亲的离去,让史铁生陷入悲痛,但他明白,母亲的爱永远陪伴着他。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奉献,是默默的付出,是无尽的关怀。她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儿子的成长,为儿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脚印,伴随着史铁生的车辙,一步一步,走过了人生的艰难岁月。

杨绛《我们仨》

 

杨绛先生以“我们仨”为题,将自己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告诉我们,他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相依,共同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在书中,杨绛先生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杨绛先生对他们家庭的描述。在这个朴素单纯的家庭中,母亲杨绛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用自己的温柔坚韧,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空。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爱情,是一段令人艳羡的佳话。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在文学的道路上携手前行。而杨绛,在这段爱情中,无疑是那个默默付出的人。她理解丈夫对学问的执着,支持他的追求,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安慰。

“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她说我对,他错。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这段争吵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真实而又可爱的一面。他们像普通的夫妻一样,会有争吵,会有矛盾,但正是这些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女儿钱瑗的出生,无疑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欢乐幸福。杨绛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女儿的成长过程,那些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作为母亲的欣慰。“圆圆头大眼睛,双眼皮,眼珠漆黑,炯炯有神。她皮肤娇嫩,白里透红,粉嘟嘟的,好像只大苹果,很惹爱怜。”这是杨绛先生对女儿外貌的描写,她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心中充满期待。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这句话中,包含着杨绛先生对女儿的自豪。她相信女儿有无限的潜力。

但是,命运总是无常的。杨绛先生一家经历了许多磨难。先是女儿钱瑗的生病,让杨绛先生陷入痛苦之中。“我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我们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内心的痛苦。她看着女儿受苦,却无能为力。

最终,女儿钱瑗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杨绛先生在书中写道:“我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深深的哀悼,她的痛苦悲伤,让我们为之动容。在女儿去世后,杨绛先生与丈夫钱钟书也相继离开了人世,他们一家三口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聚。

我看到了一个家庭中,作为母亲的坚强。在面对磨难时,杨绛先生始终支撑着这个家。母爱不仅仅是温柔关怀,更是一种坚韧,一种力量。它能够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挫折中重新崛起。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这是杨绛先生对人生的感悟。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杨绛先生在书中的这段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她失去了最爱的丈夫和女儿。

她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张爱玲《金锁记》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也展现了一位复杂多面的母亲形象。

故事的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女人。她出身低微,却被贪财的兄嫂嫁给了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在姜家的深宅大院中,她的青春和梦想被消磨殆尽,内心扭曲。正是这样一个饱受苦难的女人,却成为了一位母亲。

七巧的母爱,是一种矛盾而纠结的情感。她对儿子长白有着眷恋和占有欲,这种爱既是她生命的支撑,也是她心灵的枷锁。她渴望儿子的陪伴,却又在无形中伤害他。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儿子,却让儿子在她的爱中窒息。

“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塞得进一条洋绉手帕。十八九岁做姑娘的时候,高高挽起了大镶大滚的蓝夏布衫袖,露出一双雪白的手腕,上街买菜去。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这是七巧曾经的青春,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她的爱情、她的幸福都被葬送在了姜家的深宅大院里。如今,她只能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

七巧对女儿长安的态度更加复杂。一方面希望女儿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另一方面又害怕女儿离开她。嫉妒和控制欲让长安失去了很多机会,最终也导致了长安的悲剧。

“长安悄悄地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这是长安的命运,也是七巧作为母亲的悲哀。她的爱让女儿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幸福,让女儿在黑暗中挣扎不出。

张爱玲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在命运的重压下的痛苦挣扎。她的爱是那样的强烈,却又那样的扭曲;她的情感是那样的复杂,却又那样的真实。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悲哀。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她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自己的家庭,却伤害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的爱,就像那黄金的枷,沉重而又无法摆脱。

但在她的身上,我们还看到了一种坚韧,亦或者说,是顽强的抗争。生活对她充满不公,尽她的心灵也已经扭曲,但她依然在求生,她想抗争。

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哪怕这种抗争是那样的无力。

“七巧挪了挪头底下的荷叶边小洋枕,凑上脸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这滴眼泪,包含了七巧太多的情感。有对命运的无奈,对生活的绝望,对自己的怜悯,同样也是她作为一个母亲的痛苦挣扎。

《金锁记》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悲剧,也是一部关于母爱的史诗。母爱是美丽的,又不仅仅是美丽的。母爱之美,在于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母爱之悲,则是一种被命运捉弄、无法摆脱的悲。母亲总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哪怕这种爱有时会让人感到窒息。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张爱玲的这句话,是对七巧一生的总结。

《金锁记》中,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母爱的复杂与多面性。

七巧的母爱,既有温柔与关怀,又有自私与占有;既有牺牲与奉献,又有伤害与扭曲。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七巧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我们对母爱的理解更加深刻。

“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她在这漫长的时光中,独自承受着命运的折磨,母爱也在这漫长的时光中逐渐变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