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与城市

广州,请不要再搞公共自行车了!

2014-12-11  本文已影响275人  HugoYe

据媒体报道,广州即将在全市初设10个公共自行车示范点展开调研,其中珠江新城、金沙洲作为首批先行试点,目前已进入实地测试阶段。未来广州有望在全市的公交、地铁、BRT站点、商业区、学校、公园,以及居住区周边就近开设公共自行车站。

那么广州以往的公共自行车花了多少钱呢?广州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透露,该项目运营4年来政府每年约投入补贴上千万元,最高日租用量达2.6万人次。要知道这个公共自行车项目在BRT沿线,每天使用的人固定——像我在海珠生活和工作基本用不上这个东西。不严谨地说,花了四千多万元,受益人最多不过10万人。就是这样一个公共自行车系统,居然还要向全市试点推广?

广州,请不要再以“试点”名义发展公共自行车了!因为根本上公共自行车系统不能用于特大城市的通勤。

公共自行车系统无法应对巨大的潮汐流量

为什么呢?上下班的潮汐流量过于庞大,公共自行车系统不能实现内循环。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早上大家都把自行车骑到地铁站了,晚上又全部骑回小区门口。要是中间没有人工调度和车辆运输,车站就没有自行车,系统就奔溃了。

来听听运营方怎么解释的吧。据负责人介绍,运营费用高居不下,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行车数量远大于锁桩的数量,造成一半自行车无法停入锁桩中,自行车只能拿铁链锁在车站旁边,这部分自行车借车与还车完全依靠人工服务,造成系统运营费用开支,加大财政负担。

你看,这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建议锁桩和自行车的比例采取1.3:1的比例。这是锁桩与自行车比例的问题么?难道说某个站早晚高峰有200辆车的需求,就得建设260个锁桩吗?不是的。道理很简单,就算春运高峰乘客坐车困难,铁路公司也不能建设更多铁路满足全部人春运回家的需求,因为在平时大部分资源会闲置造成巨大的浪费。

运营良好的公共自行车系统需要游客支撑

谈推广自行车出行,我们一般都会以欧洲国家为例子。他们提高自行车出行比例是靠公共自行车吗?非也。以人均拥有自行车数为例,荷兰是1.1辆,丹麦是0.9辆,德国和挪威是0.8辆,中国是0.4辆,广州的数字应该不高于0.1。这么庞大的缺口,公共自行车系统能满足吗?

斯德哥尔摩的租用公共自行车的人,市区居民占25%,郊区居民则是25%,剩下是游客。再举个中国的例子,杭州西湖的游客租用公共自行车比例达到了75%,在整个杭州市会低一些。

广州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我们真的要把钱投在一个完全看不到希望的项目上吗?

广州推广自行车出路在于自行车道和停车设施

自行车并不特殊,和汽车同是交通工具,所以就两个关键问题:有路走,有地方停。

过去的二十年来,广州市政部门不断给过去已有的自行车道“瘦身”,甚至把自行车道改成停车位。没有自行车道,市民只有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险象横生。市民对取消自行车道意见很大,这也逼迫不少市民咬牙购置私家车取代自行车。

因此广州的首要问题,要尽快恢复过去已有的自行车道,即使做不到全部恢复,也应该搭建起自行车道的大动脉,现在珠江两岸勉强能够充当东西走向的通道,可南北呢?完全没有。停车保管站更不消说,简直比公厕还难找。

据小道消息称,政府部门有种声音:“如果划出自行车道还给市民,多年的禁摩成果毁于一旦,很多人就会采用自行车出行而放弃公共交通,管理的难度就会变大。”但凡有头脑的人都知道这种论调的荒唐之处,广州的气候和出行距离已经决定了人们较多选择公共交通,可现实中各个政府部门的行为却令人不解。

自行车的命运在中国,在广州,从来就不置于科学论证调研的过程中。广州,请不要再搞公共自行车了!有那几千万,不如为仅存的自行车道加个护栏,在路边停车位加两条铁管,请一些老人来看停车场,奖励每天骑车的市民,你说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