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热门文章L

我们为什么越学习,越迷茫

2016-10-18  本文已影响5610人  蜜丝赵


-1-

小苏是我的学妹,近半年,她有了一个外号——“书妹“,因为每个月她都会在朋友圈列出长长的书单,月底总结哪些书读过,哪些还没有读。所读的书涉猎的种类也包罗万象: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等等等等。

看着她的书单,由最初的每个月4-5本到10多本,最多的每个月能读20多本书。而那些书中,不乏我怎么也读不进去的枯燥文本,比起自己每个月只能读2-3本,我由衷的佩服。

上个月,跟小苏一起吃饭,聊起她最近读到的书。

正好有一本书我也刚读完,对于书中的观点和内容觉得非常新颖,恰好有个章节的内容和小苏的工作高度相关,于是想跟小苏深度交流一下。

我举了几个书中的章节片段,问她,“你们工作真的像这本书写的,有这么好玩的事吗?”她一脸茫然的表情,“哪本书呀?我怎么没有印象了?”

在我的再三提醒之下,她有一点点想起来,但是对于这本书的印象,仅限于能说个大概框架,对于书里让我大呼过瘾的章节和金句,一概不知。

“那个月读了18本书,所以对这本印象不太深,你说的那些,实在不记得了。”小苏有点心虚的笑了笑。

印象不深吗?如果跟工作密切相关的书都印象不深,那其他的书到底能记得多少,这其中的效率可能要打个问号了。

小苏讪讪的笑了笑,问我,“你的记性怎么那么好呢?我读的书过两天就忘记了。”

其实我也曾经像小苏这样,盲目追求读快书。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买了一本同一个作者、不同出版社的书。那本书只是换了个封面而已,我完全不记得我曾读过。

我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转过头看看那些曾读过的快书,对于它们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面。但凡稍微深入一点的内容,一点都记不住。

所以我逐渐慢了下来。一个月最多读3本书。对于读书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读完而已,看到金句会忍不住抄下来,对于有趣的观点也会主动查阅周边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虽然速度慢,但沉淀下来,比之前浮光掠影读过的书,却更有帮助。

很多人都像小苏一样,被公众号的一些牛人发出的“读书清单”给震撼,像完成任务一样完成数量上的积累。

我承认,读书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像小苏这样,像曾经的我那样,只追求数量,来不及细细品味书中的精髓,读再多也是枉然。


-2-

我曾经关注了很多PPT的公众号,还曾花了数百的费用参加了PPT微课教程。

但在这上面投入了大量的心力,除了会做几个高难度的炫酷动画,知道了一些基本的排版规则,每次做PPT我都很迷茫,不知道我要做的文本内容应该匹配什么设计。

CoCo是我的同事,PPT水平并不见得比我好,有一天,她的工作总结PPT被老板表扬了,从那次之后,她每次的PPT水准都不错。可我并没见她有时间报班学习啊!

后来,她告诉我,她以往的PPT确实烂,也不知道怎么修改,所以那一次的工作总结,她花钱在网上买了一个PPT修改服务。

这个服务花的钱,可比我一套教程的学费贵多了。但CoCo给我看了修改前后的对比,我立刻明白了这个钱其实花得很值。

怎么说呢,那些自学的教程,大多是碎片化,不成系统。即使掌握了所有的内容,能准确无误用到我们实际工作中的内容,其实很少。

但是通过美化前后的对比,通过专业人士的指点,我真切的感受到,哪些排版看上去好看,其实前后缺少呼应;哪些看着别扭的地方,稍加改动就立刻舒服很多;哪些动画放在这里其实很多余;哪些文字可以用简单的设计增强效果,等等等等。而这些奇妙的变化,必须有这样落到实地的对比,才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学过的那些东西,以这样的方式落地。

这就好像,你通过自学,做了一套没有参考答案的试卷。你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而如果有人替你批阅了试卷,你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前后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种直观的感受,真的是教程课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所以,为什么我的PPT乃至很多技巧性的东西,越学越没底,因为从零散的学习中,我并没有弄清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也并没有人给我从更高的方面,给予更专业的指点,我学的那些技能,顶多,也就只能堆砌起来,炫个技而已。


-3-

我曾经是个考试狂人,病急乱投医的参加了很多考试,以及各种考试对应的昂贵培训。

比如托业、人力资源师、跨专业考研、甚至公务员。

以上的种种考试,除了托业考得还不错,有一个已经过期数年的无用证书之外,其他纷纷扑街,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今年,我试图去报班学彩妆,我认为学好化妆有助于我提升自己在团队的威信,提高工作效率。

后来,我的工作中出了一些失误,被老板骂得体无完肤。通过跟老板的沟通,我才发现,老板对于我工作的需求,完全不在于我的彩妆水平。对于我这个职位而言,专业水平只要过得去就OK,重要的,其实是团队的管理与协调能力。

换言之:团队中比我会讲课、比我会化妆的多得是,我并不需要与他们PK。如何能最大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这才是体现我能力与价值的地方。

于是我放弃了对于“实操技能”的提升计划,转而琢磨起老板真正在意的方面。找准重点后,做了几件能体现工作结果的事,树立了在老板心中正面的印象。

后来我在想,我为何对“考试”、“培训”这么感兴趣呢?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只隐约觉得,培了总比不培好吧!以为参加了培训,就能提升某方面的技能。却丝毫没有考虑,这个技能,是不是我目前迫切需要提升和改变的。

又或者,我知道眼前有很多的短板,却选了一个靠培训就可以提升的,而不去想需要用心和用力琢磨,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

本质上,这是一种逃避,而不是真正的努力。

所以,为什么我越学习,越迷茫,是因为我选择的项目,并不是我工作中真正需要的,也并不是掌握了马上能提升工作效率的技能。之所以学这些,实际是对于工作困难的退缩与逃避。于是看起来我很努力的学习,到头来却做了无数的无用功。


-4-

在鼓吹“投资自己”是最好的投资方式的年代,我们或多或少都盲从了这个浪潮,买书、报班、上微课、听分享。

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后,却觉得越学习,越迷茫。

为什么呢?

因为:

盲目追求数量而不追求质量,学到的东西不能成为己用。无论是读书,还是听分享,从来不是以数目取胜。这一个月,你只读一本书,但你切实的从书中感受到了能量,这本书就是值得的。而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缺乏专业和系统的学习。很多微课和公众号传授的技能是碎片化的,你只知道Get了很多零碎的点,却不知道如何活学活用。缺乏专业人士一对一的辅导,你的学习可能就只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

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在这个时间稀缺的年代,如果搞不清自己为何学习,只是觉得自己需要去学点什么,很容易去盲目追求一些看起来高大上,实则毫无作用的学习。别说“迟早会用上”,你迫切需要提高的技能都不去赶紧改善,学那些有的没的,只会拖你成长的后腿。

越学习,越觉得,我们面对的不是学得太少,而是塞得太饱。不懂得筛选,不懂得精炼,不懂得适可而止,最终,这些学习只会让我们变成消化不良的笨蛋,让我们本来就不清晰的脑袋,越发迷茫而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