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相信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吗?
01
看到过一个小故事:
小明有个朋友,就是那种“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当中“万里挑一”的人,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一天晚上,小明和他约出来喝酒放松。
期间,这个朋友一会儿跟他聊当前的政策走势,一会儿聊哪支股票为什么不该投哪支股票要赶紧追加,一会儿又跟他说起了某个很严肃的历史人物……
这个朋友懂得的东西超出了小明的想象,什么都能聊出个一二,说出很多他不懂的东西来,简直就是个知识库。
但唯独一件事例外,就是不会闲聊,而且他认为,有这功夫还不如去学习,多研究几支股票。
这让小明每次跟他聊天都感觉压力很大:
出来玩不就是为了来放松的吗,工作上班本来就很累了,我还要在这听你上课,你倒是有趣了但别人不一定需要啊!
02
网上不是有句很流行的鸡汤吗,叫“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这句话出来后,很多排斥跟人打交道的人仿佛又有了一个不屑于社交的借口,并以一套“价值人脉”理论鄙夷一切“无用”的社交。
“价值人脉”理论就是那些成功学大师们都在说的:
好的人脉的基本原则,是价值交换。两个人之间可以互相弥补对方没有的能力,从而实现价值交换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只管提升自己的价值,你不用去找人脉,而是人脉来找你,你自己就是人脉。
所以,在心存鄙夷的这些人眼里,所有喝酒玩笑小打小闹,都是一群无聊的人之间的无聊交友,没意思,更没意义。
在他们眼里,小明是无聊之人,是在浪费朋友的时间。
但是,所谓“低质量的社交”真的是无用的吗?
03 “低质量社交”是无用还是你害怕走出舒适区的借口?
高质量的独处当然是每一个人都不能少的,谁都需要在一个专门的时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在世界的喧嚣之外自我修炼。
但这不应该成为逃避社交的借口。
心理学认为,内向型人格在面对外来压力时,大多趋向于缩小自己心里设想的的安全范围来保护自己,虽然往往这一类人更具有创造力,但这种创造力很容易被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安全范围给框死。
许多人抱着“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这根稻草不放,大多是根源于性格的内向和内心的自卑,这些可能是与以前的经历有关。
但若是以此作为拒绝和人打交道的借口,那就永远不可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从而拒绝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在舒适区待久了,就会觉得自己看到的世界不过就是这样子,能力也自然谈不上提升,因为在舒适区里,一个人会觉得自己能力已经够用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提到一个观点:
个体的意义、个人的优越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个人的成就,是建立在你要对别人有意义这个基础上。个体的价值存在于个体和他人的交互中。
人毕竟还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想活得体面,而体面的标准也不过是得到大多数群体的认可,让别人都觉得你牛逼。
别不承认,这就是人人都想要追求的成功。
所以“低质量社交”不是没用,只是你还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敢走出来,所以看不到它的可能性。
04 你连酒肉朋友都交不来,还谈什么人脉?
在社会上,“价值人脉”当然是对的,因为社会里,每个人每件事都是追求利益的,在这里,社交基础,是价值交换。
所以,认不认识谁不重要,实力高低才重要。
但是反过来讲,如果一旦某天你进入低谷,你的价值不再,当你的社会人脉完全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时候,你的基础没了,那别人是不是就会一脚把你踹开。
到时候,你连一点利用价值都没有,谁care你的存在?
真正有效的人脉,必须符合两个原则:信任和对等。
信任:是说对方了解你的人品、背景、经历、能力,愿意和你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而不仅限于打个照面。
对等:是说你和对方在社会地位、兴趣爱好、经济实力等各方面不能相差太远,否则根本不存在共同话题,只能说些客套话。
价值基础是必须的,而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信任和对等之上的情感基础。
说到底,你连几个能掏心窝子的朋友都没有,而在你低谷的时候,也只有你身边这些相处了很久的所谓的“酒肉朋友”,能不计其他扶你一把。
如果在你眼中,身边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只会酒肉,那是因为你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没有出来。
朋友多了路好走。前提是:别人真的把你当朋友。
我们都是俗世猴,怎能少的了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