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年,稚子之乐——统编五下第一课《古诗三首》
诗意童年,稚子之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从想象原来学过的古诗画面导入,引导学生感受由想象画面入情入境走出走进古诗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时,可以通过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这样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村居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牧童)
2.冰心奶奶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今天要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杨万里、震震的作品。他们的诗歌中都记录着儿童的生活。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千年前的诗意童年,去体会那时候的稚子之乐。
二、观看微课,复习《四时田园杂兴》(时长五分钟)
1.感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田园杂兴》选取了农村生活中最常见但是又非常有特色的童孙种瓜这个细节进行描写。读读最后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出怎样的情景?
生......
2.全诗28个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半的笔墨来写这些学种瓜的童孙呢?请你想象一下,诗人会看到哪些有趣的画面呢?
3.小结这首诗写了孩子们学种瓜时天真可爱又顽皮的样子,使紧张忙碌的乡村四月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三、学习《稚子弄冰》
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同学们认为“弄冰”是什么意思呢? (玩冰)
你觉得这个小孩子会怎样玩冰?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2.现在就来看看诗中的这个小孩子是怎样玩冰的。自己读一读。
3.冬天的早晨, 天刚刚亮,一个小孩急急忙忙地来到院子里,他看到铜盆里结满了厚厚的冰,孩子是怎样从盆里剜出冰的?剜冰时的表情和动作是什么样的呢? (想象表情、 动作、过程等)。
4.古今对译读
彩丝穿取当银铮:他不但剜出了冰,而且他还用彩线穿起来当作锣来敲。
这里有个词,同学们比较生疏:银铮-古代-种像锣的乐器,是锣吗?不是,它只是像锣,同学们见过锣吗? (幻灯片 出示锣的照片)。
5.男女生对读
敲成玉磬穿林响:声音像玉磬般穿过树.林,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罄: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字理识字)
出示罄的图片和甲骨文,右下方是一个手,手拿着什么(棍子)敲,敲什么(罄)。左上方是绳子,挂的。
出示罄字的变化(出示金体,现代体)
6.孩子用彩丝把冰块穿起来当银铮,敲得乒乓作响,一不小心,冰块滑落。冰块摔碎之后的情景让人禁不住思索手执彩线的顽童会怎样呢?预设(拍手雀跃 瞠目结舌 举臂欢呼 垂头丧气)
师总结全诗突出一一个“稚”字。孩子就是这样的智者,稚气和乐趣能使他忘却严冬的寒冷寻觅到令他乐不知疲、深陷其中的游戏。
7.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情朗读古诗,读出孩子情绪的变化。
四练笔
1.这一切刚好都被杨万里看在眼里,他就把这个过程写成了一首诗,试着背诵
2.学完这首诗你学会这个游戏了吗?让我们试着把这个游戏的过程绘声绘色的记录下来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村晚》
1.交流对诗题的理解。(农村晚景。)
2.交流对诗人的了解。(雷震,宋朝诗人。生平不详。)
3.读读诗句,画出描写景色的诗句,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4.交流理解诗句。
(1)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读准“陂”的字音。
陂:池岸。
漪:水中的波纹。
②理解“浸”。图文对照,感受水面呈暗绿色,水面隐隐约约出现“山衔落日”的倒影。这就是“浸”。
③结合课文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描述的情景。(池塘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池塘里涨满了水。落日西沉,挂在半山腰,好像被山含住了。)
④说说乡村的傍晚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仿佛一幅恬静疏淡的山水画。)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这两句诗中描写的牧童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联系诗句具体谈一谈。
②读诗句,说一说看到的是怎样的牧童。(调皮天真、自由自在、怡然自得、悠闲自在……)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想象一下:牧童还会怎么坐着?(想怎么坐就怎么坐。)
信口吹:随口吹。
想象一下:牧童会吹什么呢?(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不成曲调。)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受乡村晚景的恬淡,牧童的活泼。
三、指导写字“稚、漪、晓”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说说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写了哪几个儿童形象。
2.将三首诗中的儿童形象进行对比,感悟古诗的语言魅力。
五练笔
读诗句,想画面,根据诗句内容,展开想象,选择一首改写成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