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小就上常青藤》二
读《从小就上常青藤》是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从多个方面来谈教育。
文中有大量引用原文的叙述
书中精华
在知识教育方面,书中从以下几方面有介绍。
-
家长扮演的角色。 家长有自身知识限制、经历的原因,学识、能力等方面会有局限,在孩子的受教过程中,有些知识可能教不了,应该扮演引导孩子学习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学习,给他们提出问题,不断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
-
兴趣激励法。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强硬的逼迫方式,往往会让孩子更加厌学。此时,家长应扮演引导的角色,尝试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孩子不断收获甜头,勾起学习的兴趣,用兴趣来激发孩子学习,这样才是能够持久的学习
-
动机激励法。 家长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适度的表扬,激发学习动机,让孩子用更大的主动性去学习
-
制定合理的计划。 制定合理的计划,从小计划、暂时性计划着手,明确的去做事。其次在制定高标准、长远的目标,并付诸行动
-
广泛阅读。 让孩子阅读除学校课本外的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兴趣,而不是一味的题海、应试
-
多样化的基础教育。 让孩子涉及的各个面,培养其综合、分析的能力,教育如何学习和思考
-
独立思考。 有意识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有活力的思想、创造性思维
-
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对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观察力,对智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
培养记忆力。 记忆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是学习的基础。参考有几种记忆方法
-
外语学习。 学习多门语言,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更好的立于国际化社会,家长应注重培养
-
运用知识。 良好的运用能促进更好的学习,是学习成果的直接体现
拙见
书中最能引起共鸣的部分。
关于广泛阅读 (书见 第52章)
在中国,有多少学生被训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读到此处,有种扎心的感觉,从小自己特别看重成绩,不会把时间花费在读课外书上,会影响成绩的。正如书中说的那样,花费更多时间培养重复的技能、做题等,固然在校期间会有不错的成绩,但也仅仅是停留成绩上面。在知识面、思考方面欠缺很多很多。
中国的教育是题海教育,就以数学为例,以“题海”方法练数学,靠的主要是记忆和熟练,并不需要多少创造性和研究性的思维。所有我们的孩子在基础教育时,成绩总是高过像美国、欧洲这样的西方国家,家长也为此洋洋得意,然而,等到孩子们走进高校,我们就悲哀地发现,他们的天赋停滞不前了,很少有人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
作为过来人,“题海”战术,都是在熟悉不过了。但事后想想,出来在应付考试外,在离校后的工作学习中,“题海”战术还真的有什么意义吗?
靠“多做题”、题海战术来收获的成功是暂时的,过多的“劳动密集型”训练虽然可以让孩子“技术”熟练,但是由于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无暇扩大涉猎面,以致不少青少年只是狭隘、头脑简单、缺少丰富的情感和爱心,社会能力低下。其结果不仅耽误了孩子,从长远来说也将“遗祸”于社会,渐渐削弱整个民族的竞争力。
倒是感觉这段文字,有点危言耸听了,于社会、于民族的意义暂且不谈。但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还是有些参考价值的。学校的考试毕竟只是暂时的,思考如何让教育怎样能够良性的引导孩子一生才是最重要的。
优秀的书籍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好的书籍对思想、心智的影响是终身的,读好书,汲取精华、为己所用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2. 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 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 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读物; 5. 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
关于以上5点建议,是理想下的建议。第2点,如果对书没兴趣,即使是必读之书,也不一定去读;第3点,对最好的书,“最好的”是什么意思,只读“最好的”、次之的书不读?没有这么完美的“最好的书”。
其他点的观点认同,
- 读书的数量不在多,要认真读,有收获,而不是为了图读得数量而初略的读
- 读难度适中的读物,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下读书,对自身才是提高,太容易的没什么收获,没什么阅读价值;太难的书,难度太大,能力上会接受不了,不会有太大收获
- 有计划性的读,目的性更强,效果也是最好的
以牺牲宝贵的时间、牺牲摄取广阔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应试技术是不值得的,是与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对称的
元芳,你怎么看?
关于基础教育 (书见 第54章)
美国基础教育通常都会开设几百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根基,因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准备去迎接变化莫测的未来世界,教育他们怎样学习和思考,而不是教育学生学会一两门具体的本领。
对比自己在曾经接受过的教育,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呢?初读这段文字,都觉得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多,真的能学的过来吗?会不会对孩子来说太累呢。但关于“教育孩子怎么学习和思考”,这点是深受启发的。
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笔、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更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
课程目的不是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点,而是提高综合与分析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别人从前看不到的东西。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本领以便日后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还未学生们提供诸多使他“终身受益”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教程,以激活学生们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辨力。
培养创造力、思辨力才是真正终身受益的教育
元芳,你怎么看?
关于思考(书见 第55章)
55章标题是“少学习,多思考”,初次阅读,我纠结在题目的“少学习”上,总觉得题目有欠缺。
常青藤教育认为: 思考氛围与思想性激活相对于知识学习更为重要。
书中观点和自身的经历相对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在中国,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含量。将孩子的独立思考放在一边,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不断背书、不断做各种练习题,一切衡量孩子能力的方式就是各种考试。一切只能靠证书,用考分来衡量。
是不是又有些扎心的感觉?
思想是思维活跃的见证,是创造力生根发芽的土壤,是敢于另类、不满现状、善于发掘的创造性思维,更是打破死气沉沉社会现状的新鲜亮色、思维震撼和观念更新。它给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带来推陈出新的可持续发展。
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多成了“考生”,成了“知识掌握着”,而不是“敢于怀疑者”,思考力久之就会“生锈”,就会成为“思维死水”,而孩子也成为逆来顺受的“思维呆子”。这种缺乏思想活力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多安于现状,循规蹈矩,难以有创造性成果。
文字描写有些过于严重了,但也有一定道理,思维活力是很重要的,如何能保持活力?
看电视剧《大宅门》,白景琦出生时,和常人不同,伴随着笑声出生。白景琦在成长过程中不同一般的孩子,不按常理出牌、有些天不怕地不怕,时不时会有出格的行为。家里人也管不住他,直到后来他的一个老师季先生的出现。季先生认为孩子早已看破世俗,才能笑着出生。而且没有对孩子的各种行为有所限制,让其自由发展,只是在某些重大的事情上会有干涉。白景琦凭借着不同常人的思维,终有后来的成就。白景琦在成长中,思维活力上没有受到限制,如果按部就班,不断进行各种约束,白景琦长大后很可能也是循规蹈矩,平平常常。
思考自己和接受常青藤教育的人的差别在哪里,从中汲取收获,为所用。
5/5/2018 6:45:39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