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华文学好文不断

读《论语》:“求仁得仁”,幸福是这样比出来的

2021-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棵开满鲜花的树

如果问你:幸福是什么?

有钱吗?有很多很多的钱?可是很多很多是多少?

有权吗?同理,官位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幸福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值,通过比较才能获得。

谁和谁相比较呢?不是让你和外界比,和别人比,孔子说,要和自己的初心愿望作比较。“求仁得仁,又何怨?”

01 求仁得仁者无怨

《论语·述而》记载: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说:“老师赞同卫君吗?”子贡说:“好吧,我进去问问。”子贡进去,说:“伯夷、叔齐是什么人?”孔子说:“古代的圣贤呀!”子贡说:“他们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子贡出来,说:“老师不赞同卫君。”

当时,卫国的卫灵公已去世,他的孙子蒯辄是卫国国君,就是卫出公。蒯辄的父亲蒯聩曾是卫灵公内定的太子,因欲为想谋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父子两人开始夺权王位,冉有想问孔子是否愿在卫国出仕,帮助蒯辄。

孔子以“求仁而得仁,又何怨?”的反问方式高度赞扬了伯夷和叔齐他们两兄弟互相让位的行为,卫国国君父子争位的现实和他们的做法截然相反,孔子赞成伯夷和叔齐,自然就不会帮助卫君。

求仁得仁,因此成为金句,得以流传至今。

意思也很简单,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就是你想啥来啥,哪怕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人生也算圆满了。

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追求付出一切,但怕就怕人的贪心,这个想要,那个也想要,反而忘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了。

无怨,是因为最终的结果和开始的初心相比,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02 幸福是比出来的

赵玉平老师的幸福公式,算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再提炼。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说了一个幸福计算的公式,他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手上拥有的÷心里想要的。”

深以为然。

“手上拥有的÷心里想要的”,是用你现实中已经拥有的,和你内心的欲望做比较,得出来的比值越大,幸福感才越强烈。

所以,这个世界才会有快乐的乞丐,也有苦恼的富翁。所谓“荣华富贵痛不欲生,粗茶淡饭其乐融融”。

手握一亿的富翁,说不定正在为他想要而不得的10亿、100亿深深苦恼。

唯我独尊的皇帝,大权独握,偏偏是全天下活的最辛苦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短寿,平均活不到40岁。命都没了,是幸还是不幸呢?

《论语·子路篇》就有记载: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可见,孔子也认为,做一个政治上成功的领导人的确很辛苦。因为真正负起责任来,往往就没有私生活,也就很容易倦怠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可以查到确切出生记录的帝王总共有209人,平均寿命仅仅只有39岁。

据统计,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总共诞生了80多个王朝,共计560位帝王,死于非命的皇帝就有272人,接近一半。可见,古代皇帝是个高危行业。

同时,他们世俗意义上的幸福感急剧下降。

俗话说权力多大,责任就多大。虽然他吃穿用度,都是让平民百姓无比艳羡的最高规格,可是这些享乐根本就不是皇帝们内心关注的重点。

皇帝掌管着天下苍生,同时也得为天下苍生负责。如何驾驭文臣武将,如何带领百姓安居乐业,如何稳定边疆国防,如何应对各种天灾人祸……总有各种难题,让他焦头烂额。

从这个角度来说,皇帝还是个苦差事。所以,孔子才说,不要倦怠,倦怠了,就诸事难成了,那么挫败感会取代幸福感了吧?

皇帝们位高权重达到了顶峰,生活待遇达到了顶峰,可是,到底幸不幸福,还要看是否满足了他内心的企图来下结论。满足度越高,才越幸福。

你看,绝对值高,幸福感不一定高。幸不幸福,得看你怎么比。

增加分子,减少分母,比值拉大,才幸福。

也就是说,努力做出成绩的同时,你还要掌控好内心的欲望,不要让它太膨胀,否则,直接拉低幸福感。

03 找准幸福的方向感

“求仁得仁”,还有一个方向感的问题,你追求的和得到的是一码事,理想和现实同轨了,才有幸福的可能。

幸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衡量的标准也不同。

就像渴了的人,有水喝才开心,给他大馒头,再多也不是他想要的。

换句话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你得保证自己找对方向,别迷路。

爱财的,挣钱让他幸福。贪图权势的,升职让他幸福。写稿子的,出书大卖,成名立万是幸福。

手上拥有的和心里想要的是同一个维度,才能确保“求仁得仁”,防止“南辕北辙”。

在人生不同的节点,你总会面临选择的考验,会纠结一些方向性的决断:

是坚守北上广打拼,还是回乡安稳度日?是坚持做好一份安稳工作“徐徐图之”,还是趁着年轻去创业“奋勇拼搏”?是积极相亲和一个差不多的人结婚,还是坚定地寻找那个灵魂伴侣?

如何选择才更幸福,所有的纠结都涉及到一个人的深层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的问题。

深层心理需求,不就是你最想要的吗?那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

有的人,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很高。他就是渴望新奇和变化,讨厌一成不变的人生。这样的人,就适合在大城市发展,适合在快速变化的行业接受挑战。这样,他才幸福。

相反,有的人求稳的心理需求高,那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隐士般的日子,才是他的最爱。安静的小城,稳定的工作,是他幸福的港湾。

所谓求仁得仁,就是能遵循自己内心的深层需求过日子,那才是真正幸福。

在错的方向上努力,损失的是一辈子的幸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