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集体与集体学习
学生的在校学习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二是在班级集体中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学习,必须首先教会他们适应和善于在集体情境中学习。课堂教学既是每一个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同时也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
学习集体是学生形成社会性学习动机的重要源泉,蕴藏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巨大力量。集体学习生活为发展交往动机提供了客观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习,而成功的学习又能赢得良好的交往。在学习集体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参照者,以之为最现实最切近的榜样。
美国教育家特尔福德说:“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安排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几十个人在一起学习,最容易造成某种学习氛围、活动情趣、思维态势,这便是课堂情境。
课堂不仅是学生学知识的场域,也是学生交往的场所和社会化的重要天地。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媒介,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不是懂的人向不懂的人告知现成知识,而是相互倾听、共同探讨未知问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因为学习活动原本就是社会建构的过程。课堂原本就不是一个寂静的世界,而是每一位学生拥有的目标、价值、兴趣、爱好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世界。教师以班级集体为对象展开的教学活动就是“学习集体”的教学。
认知发展的高度唯有同时在认知的广度(集体思维)之中才能达成。集体学习的结构机制,一是群体发言:在感知理解新教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普泛的发言能起到集思广益相互启迪的作用,这时,每一个学习个体都处在一个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坐标点上,充分地接收同伴们的认知信息,这些信息越是带有独创性,其效益也就越大。二是小组研讨:它使信息交流来得更直接更快捷,使每个组员的发言更方便更充分,因而更利于学困生的参与和提高。三是结对互助:同桌是最便利的学习对子,可以随时交流互助。
在班级集体学习中,学生由于彼此异质性的碰撞而拓展了自我的世界。集体学习使学习者开阔视野,从多角度理解知识和看待问题,能在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争论中激发智慧和灵感,能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从他人身上学到好的思想、品格、行为习惯和技能、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是分化的、多种多样的、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一般分化为认真参与学习的学生和不参与学习的学生、理解的学生和不理解的学生、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好的教师会促使第一种分化走向全员参与,使第二种分化走向统一,使第三种分化走向统一的更高认知状态的教学即“学习集体”的教学。
集体的教育力并不是作为集体形态本身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在集体的所有成员面向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互动过程之中才能产生。在班级课堂教学的体制下,为使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得讲究自主、和谐、合作,使班级组织成为自律性学习的集体。这种集体一旦形成起来,班级集体中的所有学生都能通过集体拥有的内部影响力(教育力),引出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展开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集体学习中,学习者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学习者,而是成为承担整体学习使命的集体一员,并从集体中获得接纳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学习者之间以集体学习的共同愿景为目标,以严格有序的分工合作为相互关系的纽带,他们共享学习资源,共闯学习难关,共创学习成就,就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显然,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的成果必将大大超过个体学习者的总和,而且能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集体中最充分地施展多方面的创造性潜能,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18.11.13《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