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5《东京塔》高圆圆解读
《东京塔》:我曾以为,我永远不会像她新世相的朋友们,你们好,我是高圆圆。
今天我们来一起聊聊书,聊聊家庭和母亲。妈妈已经走了三年多了。她一直都是一个害羞、胆怯的人,很少很少出门,有点奇怪。很多年里,我以为我跟她截然不同。最近我却发现,其实我越来越像她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觉得很开心。从小喜欢阅读,读书的速度也很快,但只有《东京塔》不是,这是我读了最久的一本书,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才读完。尽管是这样,还是觉得太快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妈妈已经走了。书里面到处都是作者回忆母亲的细节,我也沉浸在里面不愿意离开。从翻开这本书,到读完最后一页,想到很多关于母亲,关于自己。读这本书,既是发现,也是回忆。我以前觉得,如果有一天我做了母亲。我应该不会像妈妈那样。
在《东京塔》里的主角“我”,好像也是这样。他的母亲一辈子操劳,“像一直工作、最后被用尽的橡皮”。在我出生之后,她几乎就不再出门,大概只有在姥姥还在世的时候,她一年会出门两次,带我去姥姥家。其实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每一次也只是吃个午饭,睡个午觉就回来了。小时候的我,一直都觉得妈妈似乎有点与众不同。
《东京塔》的作者,则觉得母亲太平凡,太普通了。他不想变成母亲那样,劳碌一辈子。成年后,他打电话跟母亲说,妈,你可能不相信,我大学里面什么也没有干。他和朋友毕业后找房子。逃避房租。被赶出房。在路上遇见热心的陌生人,跟对方借房子。
最后还是落得晃晃悠悠、忙忙碌碌地做各种工作。可是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干。我的低潮期,也许没有作者那么严重。但起源却是相似的:我不想变得像妈妈那样害羞,可终于,我还是像她。比如在我20多岁的时候,最怵跟人打交道,人越多的场合,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时候最害怕的事就是参加活动,全场的陌生人,你不知道你该不该说话,该说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与别人说话。那时候的对策就是躲在洗手间,估摸着外面好像有人会来找我的时候,我才出去。我开始拍电影、拍电视剧,每天都会面对上百人的剧组,但我还是很怕各种热闹的社交场合。我记得最尴尬的一次就是在香港参加一个电影节。我站在那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想找一个角落里躲起来,但角落里也都是人。最后我找到中庭的一棵树,我面对着树站了整整一晚。我心想,只要树不开口,今天晚上就不会有人跟我说话了。怎么去和人打交道,这件事情妈妈从来没有教过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带着《东京塔》。看书里母亲一次次电话的唠叨,看母亲不厌其烦地在准备小儿子小时候爱吃的饭菜,看母子一次次简单日常的对话。这都能让我想起自己的妈妈的点点滴滴。作者在书里写道,我从小就意识到,我将来必须照顾母亲。这好像就是我啊。从十几岁开始,我就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妈妈随时都会离开我。我希望给她更多的陪伴。从2005年开始,在这十年里,看着她的生命一点点走向枯萎。十年里,我大概每年只工作两三个月,从来不去旅行,也很少参加聚会,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陪伴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