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拥抱一个神经病患者吗?
某天,你在街上遇到中学时的好朋友,你高兴地向他打招呼:“嘿,比利!”他双手插在口袋,疑惑地望着你:“你是?”
你自我介绍,取笑他忘了旧朋友。然后你邀请他一起去喝咖啡。他答应了。
你们坐在咖啡店里,游离在比利脸上的疑惑忽然不见了,他流露出一个玩世不恭的笑容:“听说,你是比利的朋友?”
你愣了一下,伸手去拍拍比利的肩膀,想借用肢体语言化解这一阵尴尬。不料你的手还没触碰到他的身体,他敏捷躲开并反扣握住你的手腕,嘴里冒出带非洲口音的生硬英语:“你想干什么!”
你的手腕被抓得生痛。你心想比利大概是疯了,还是远离他为妙,于是你说:“不好意思,我认错人了,请放手,现在我想回家了。”
你的手被松开,比利又重新坐在你对面的椅子上,他双手掌形成一个三角形支撑在桌子上,用标准的英式英语说:“你可以不用介意刚才发生的事情,比利并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你揉揉肩膀,心有余悸,但比利始终是你中学六年的好朋友,你忍不住问:“比利,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比利却起身离开,留下一脸错愕的你。
上面这个故事是虚拟的。但比利真实存在。
威廉·斯坦利·米利根(后称为比利)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但因罹患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判无罪的嫌疑犯。他也是第一位在四名精神病医生和一名心理学家共同见证下,住院接受彻底检查的多重人格症患者。
他的案例广受争议。一部分人认为他假装多重人格症以逃脱法律的制裁,一部分人借攻击他以获得政治或金钱利益,只有小部分人相信他体内真的住着多种人格。
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在征得比利本人的同意,将他的故事写成小说《24个比利》和《比利战争》。丹尼尔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他另一本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广为人知,曾被日本被改编成连续剧。
莱昂纳多则决定将《24个比利》改编成电影,暂定影片名《拥挤的房间》,计划于2020年上映。这部电影未映先火,很多影迷预测这个角色将为莱昂纳多拿下一座小金人奖。
莱昂纳多vs比利24个比利指的是,比利体内同时存在24种人格。
这些人格性别、性格、相貌、年龄各不相同,有男、有女,有23岁、有3岁,有英国人,理性冷静,有南斯拉夫人,性格冲动充满仇恨,有打架斗殴者、有吸毒贩毒者,有艺术家,专长画风景或者头像,有医学专家、谈判专家、无线电专家。
他体内似有一支军队。
如果把这24种能力综合起来,比利简直是一个强大的超级人类。但比利没有办法控制这些人的能力及出场时间,相反,比利的核心人格因为小时候被继父性侵及虐待,常有自杀倾向。
为了保护比利的性命,其它人格应运而生。譬如,专门承受痛苦的8岁小男孩戴维,为了承担其他人格的痛苦而出现;“大力水手”里根,为了解救处于危险环境中的其他人格而出现。基本上,比利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应对生活,就会裂变出什么样的人格。
他们作为一个“家庭”存在,共同的诉求是保护比利的身体不受伤害。
22岁的英国男孩阿瑟,负责在安全的情况下管理这些人格,他决定“谁”出现代表“家庭”,对一些经常犯事的人格,阿瑟也有权力将他们列为不受欢迎的人格,限制他们不能出现。所以当16岁的比利核心人格企图自杀时,阿瑟让他沉睡了7年。
《24个比利》着重讲述比利童年的遭遇,以及因不同人格犯事导致他必须面对法律制裁时,各界人士对他的看法、帮助及陷害。
《比利战争》主要讲述比利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民办)转至州立利玛医院(公办)后连连遭受来自医院、民众、政府官员的歧视及迫害,导致他曾好转并融合在一起的人格再次分裂。
书很沉重。
引出的讨论也很沉重。
不禁问,假如我们处于比利所在的城市生活,会赞成曾吸毒、打劫、偷窃、强奸他人的精神病患者,离开医院和监狱的监管范围,和我们共享一个城市吗?
我们会对这样的人张臂拥抱吗?
可能不会。
因为面对未知的危险,即使这种危险只来自假设,我们也会陷入莫名的恐慌。
所以,比利在获得法院无罪的判决、以及医院不会主动伤害别人的证明之后,依然被送入戒备森严、措施严苛、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利玛医院。
在那里,他得不到专业的心理治疗,因为州立医院薪金低下无法吸引优秀、合格的心理医生。在那里,他被私用电击治疗,导致人格之一汤姆丧失“无线电专家”的能力。在那里,他被居心叵测的政府官员陷害,以致于他一次次错失离开利玛医院的机会,以致于他的人格分裂状况越来越严重。
是谁欠比利一个拥抱?
01 虐待儿童的继父
书中比利的母亲存在感很弱。她未婚生子,在比利亲生父亲离世后,又迅速恋爱、结婚。在被比利继父虐打,儿女劝说她离开时,她仍不肯离婚,理由是她需要一个男人作依靠。
年幼的比利没有从母亲身上获得保护,在遭受继父性侵及土埋、淋尿后,他依然不敢告诉母亲,因为继父恐吓他说,如果告诉母亲,就把他活埋在谷堆里。
在比利向媒体披露继父行为时,继父拒不承认曾经侵犯过比利。
继父是比利人格分裂的起因。那时开始,比利不断分裂出不同的人格。其中一种人格在目睹继父毒打母亲后,想要杀死继父,但没有成功,因为另一种人格突然出来替代了她。
可幸的是,比利的核心人格没有因为儿童时期的不幸、遭受社会各方的压力及迫害而反社会,相反,他一直持有一份善意。他呼吁大众关爱儿童,并将自己卖画获得的一部分钱捐给儿童机构。
在比利获得最终的自由后,回到继父对他的犯罪现场,他思索:继父肯定是因在自身幼时遭受虐待,才会在成年后在比利身上报复发泄。
电影《旧日噩梦》讲述的也是一个小男孩被父亲性侵之后精神错乱,在幻想中一直有个小丑在追杀他及其他人,其实小丑就是他自己,追杀他人的也是他本身。
所以,呼吁大家关爱儿童,不仅因为他们幼小,更因他们总有一天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也会成为父母。
受虐的儿童长大后,可能会成为施虐者。
这是最可怕的循环。
02 心术不正的医生和看护
比利在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公众律师施韦卡特帮助下,免除了监狱之灾;在阿森斯心理健康中心的戴维医生悉心治疗下,24个人格逐步融合为整体人格“老师”。
在阿森斯,他被允许独自外出购物。然而别有用心的媒体大肆渲染,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公众要求把比利作为危险人物关起来。因此,比利被转移到管控严格的利玛医院。
利玛医院没有专业的治疗多重人格的精神医生,比利的主治医生林德纳甚至不相信比利或有多重人格症,只把他当做普通的精神病,强迫他吃副作用大的精神病药,严重损坏了他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
比利刚刚融合的人格“老师”又被分裂成多个。更糟糕的是,一些积极的人格在利玛医院工作人员的敲诈、虐待、讥讽、骚扰等折磨下,不再出现,譬如阿瑟、里根、汤姆,而另一些不受欢迎的人格频频出来闹事。
比利向外界求救,在法院里说出利玛医院的黑幕,结果法官再次把他判入利玛医院,以林德纳医生为首的医院团体变本加厉折磨比利。
比利在法院比利在利玛医院度过了两年半,直到利玛医院被撤,成为州立监狱。
都说医者父母心,利玛医院的工作人员却比监狱的看守员还要残暴冷酷。他们将精神病患者当成白痴、智障的生物,随意践踏他们的尊严,直至他死去。
然而精神病患者死后,也只能得到一座只有编号没有名字的墓碑,因为他们的家人不愿联系,医院则不管不顾。
他们死后,利玛医院一切照旧。
好像他们从未来过。
03 利欲熏心的政客和媒体
在比利的案件被媒体大肆宣扬引起广泛关注后,一些别有用心的政客盯着比利不放,经常联合媒体,发表夸大其词的言论,以持续引发公众的关注。
在进入利玛医院之后,根据比利的表现,他有多次机会可以转回阿森斯,但一些政客、媒体和公众的反对团体坚决抵制比利转院。
政客在其中获得什么好处?获得个人的曝光,提高自身影响力,最终在选举时获得更多的投票。
在政客眼里,比利成为一个象征。比利挑战了制度(获无罪判决),所以他们要惩罚他。比利也是个最容易攻击的对象,因为攻击他能够引起公众的兴趣。
媒体也一样,在政客获得更多选票的同时,媒体获得更多的报纸发行量。
比利在法院这些政客及媒体对成年比利的伤害,不亚于继父对幼年比利的迫害。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大放厥词,枉顾比利的生死。比利在一场场被暗中操控的诉讼中败下来,身心疲惫。他觉得和这个世界对抗,除了损失金钱和受到心理伤害,一无是处。
若说继父造成比利人格分裂,医生造成比利人格分裂更严重,政客和媒体则是压在骆驼身上那根最后的稻草。他们一次次煽动公众的仇视,浇灭比利的希望。比利在得知三年前有勇气判处他无罪的法官屈服于州议员和媒体的压力下改变了主意,深感失望。
谁能翻得出这只幕后的大手?普通人尚且不能,何况被关在高墙内的比利。
04 敬而远之的公众
除了少数几个律师、医生,大部分公众对比利流露出敬而远之的表情,他们要求法院将比利永远关在高墙内,在他和普通人之间设下安全屏障,以防御比利随时的攻击。
这种公众的不理解,其实我们可以感同身受。试想,一个犯案累累且神经不正常的罪犯住在你家隔壁,你也会担心哪天晚上他会闯入你家要求交出现金和食物。
放下戒心拥抱一个潜在罪犯,谈何容易。
何况,公众获得到的信息都是通过媒体,而媒体和政客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攻击比利。公众在不对等的有限信息里,选择了相信媒体和政客,抵制比利进入公众生活。
然而,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
当比利要对抗的不是体内24个人格,而是强势的数亿计算的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背负起责任。
如书中所言,如果无法张开双臂拥抱,也不能为他做些什么,也应该尝试着理解他。
这是他至少应该得到的。
故事里的主人公比利已于2014年罹患癌症去世。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也在同年去世。
比利的战争终于落幕,但因他引起的讨论仍在继续。
非常期待小李子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