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产品设计[MobileDesign]UIiDesign

Design Code的白日猜想[中]

2015-05-19  本文已影响1033人  chenkai

在上篇幅中Design Code的白日猜想[上]中说了很多题外话,很大原因是前段时间工作很忙自己实在是没有成块的时间系统的去阅读Design Code,很多在阅读中体验也都及其零碎,好在现在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时间也足够充裕,如下篇幅中我会完整总结对这本书的看法,当然很多内容来自于自己在workflowly上阅读这本书时一些note整理.

Design Code [Via Mobile Ui]

五一在出游的路上我陆续读了Design Code前几章,最初感受是Design Code这本书线上版本排版精致,内容(图片&视频&简短代码教程)极其的丰富,章节设计上围绕单个主题结构小巧而合理,阅读体验更是让我过目难忘,这也是可能是我最近几年第一次觉得学习一个陌生领域阅读一本书是一种享受,当然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作者是完全从一个设计师的角度来看iOS App开发的各个环节. 正是因为这个角度的稀缺才让里面很多观点与一个传统应用开发人员视角形成了很多反差,这也让我好奇同样作为生产App一个上下游得环节,我们的设计师关注的焦点在那里? 他们对一个产品设计细节上考量和理解是如何而来? 又通过什么工具来进行具体的实现? 他们对技术本身在产品实现上的价值和成本是如何看和取舍的?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开发人员让我颇为好奇也渴望了解的部分.恰恰Design Code 这本书的出现给了这个视角的绝佳展现的机会.

首先阅读了iOS简介、配色、字体三个章节,作者meng to 在开篇iOS简介这张就强烈要求读者先自行通读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惭愧的是我到现在依然没有读完,关于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中文译文已经在Tencent Isux团队官方blog上有相关资源[译文质量较佳,推荐阅读].iOS简介章节中首先介绍了iOS人机交互革新三个方面:遵从、清晰、深度,概览整个设计里面体现一些细节.虽然明快美观的UI和流畅的动态效果是iOS体验的亮点,但内容始终是iOS的核心.这点和早期Windows Phone中对Flat Design贯彻和理解基本上是殊途同归的.但iOS给我感受是可扩展性、自由度以及实用性远超WP,不一定要求你拟物还是平面,向Clear这样风格完全迥异的APP也是完全能够共存,反观WP,限制一定的风格,一定的结构(其实我想说的那个“万恶”的ApplicationBar和隐藏较深的操作层级长按触发MenuItem操作,用好很难,而做成糟糕的体验却极其简单,当然从开发者角度来看iOS在控件层级不同场景中控件可选也比WP丰富很多),这本身局限性你会发现导致应用交互上千篇一律的风格更不要说本身质量缺乏的应用数量,会更让用户非常容易视觉和用户体验上疲劳,就拿作为手机使用频率最高的电话、短信、音乐播放器等界面来说,iOS的界面风格相对WP来说实用性和用户体验上都朴实不少.比如系统默认字体挑选上,iOS采用Helvetica:

Helvetica

而WP采用是的Segoe WP:

Segoe WP

后者明显比前者活泼很多.

当然meng to在第一章节中其实主要是对后面即将细化章节坐了一次概述,例如应用中颜色选择(不同颜色所代表在不同场景交互上隐喻使用,避免让颜色用于不同行为而使用户混淆)、负空间(空间使用与分配上形成视觉焦点取舍,btw我一直不认为这个负空间翻译算的上是准确)、图标状态(轮廊和填充状态切换,让事物状态变化变得清晰明确且文字搭配保证其可读性,而采用易懂的图标降低用户对同一概念下不同状态识别障碍)、字体(字体大小、行高都于内容为中心的阅读体验密切相关).而三个设计理念中相对来说比较难理解是深度,这其实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但又比较独特的(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其实它和WP平台不同交互和应用场景过渡是一个概念,只是叫法上不同而已). 这个概念意义简单的用我自己理解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一切事物都应该是连续且在不同阶段切换之间是有过渡的。打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现实生活 中,你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你会感受到层层递进和发展感. 那这样就不会让你迷路,同样的理念其实也可以被应用到用户界面上.在iOS中经常在不同的层级上展现内容,用以表达元素的分组和位置,并帮助用户了解在屏幕上的对象之间相互的关系.这其实就是深度要解决的问题.是不是这样来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当然除了这些就足够了吗?

meng to在第一章结尾处提到,有3样东西可以让你的应用程序真正丰满起来:动画手势声音.但是它们很容易走向极端,所以要适量使用.

读到这的时候,给我的感受是所有构成产品的细节(哪怕是微小的)处理好坏直接关乎最终产品的品质上成败,而这恰恰是从一个开发者注重实现的角度来说完全是一个盲区或者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恰似看起来不重要且容易在产品开发者眼中边缘而不被考量过的细节恰恰都是组成产品末梢神经,细节虽小但都是血肉的填充,必定是活灵活现的.meng to在书中依然提到,即使你想到上面一切,依然有三个地方无法忽视:考虑到触摸边界、使文本具有可读性、为iPhone 4做优化.这些都需要考虑.

读到这突然想起来微博有人问我的一个问题:这本书是否真的适合初学者阅读?

整本书原版已经读了一大半,meng to这本书惊人之处除了前面提到的视角独特之外,其实我还想说的是他作为我们眼中的"外行人"看这些问题采用理解之后极其娴熟的简化平铺直述的写作手法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你接着往下读你会发现,4-8章节中提到技术细节其实从一个专业开发者角度来看并不提倡在实际项目中加以应用,所以整本书中meng to 并没有尝试解释技术底层复杂的实现(其实他自己也在采访中也严肃回答这个问题,这不是他的初衷,作者也在Medium上blog:Designers Code Differently中也提到这个问题),而是更多提供工具使用技巧和自己从设计师角度学习语言开发整个过程真实的体验.如果你抱这通晓技术原理目的来读这本书,可能会让你失望.虽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不是不求甚解吗,但我的理解是这句话忽略读者的对象这个大前提.其实相比那些对于初学者很容易掉入繁复臃长技术实现细节中,我想如果有一个设计师角度能够给出一个对技术层面直观而感性认知,且不乏可操作实践经验的引导.对初学者的价值和意义远比把自己扔到一个未知领域产生不必焦虑要重要的多吧.另外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积累,只是不再你我(开发者)关注视野之内罢了,如果你是一个关注产品产生上下游整个细节的开发者,我想这个阅读体验应该会跟我一样会有很多技术之外的额外收获.这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75$的价格能够开拓一个有价值学习曲线的思路.还是值得尝试的.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

为了不写的篇幅过长.下章节我将从技术和工具角度针对一些资源做一次筛选,并对技术实现细节做一次深入,其实写不下去的原因,因为自己的workflowly上note写的实在太乱了,疏于整理.确实想不起来自己当时写note要具体表达什么了.

如果关于这本书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提出或者站内私信@我.

对了,最后要提一句,如果不习惯阅读英文原稿,可以通过微信添加公众账号 iOSdesign_code 来阅读中文翻译的前4个付费章节,当然为了尊重作者付出,还是推荐购买原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