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想法每天写1000字

不是你不够努力,是你努力的方向有问题——参加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2016-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_水兮_

小时候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看完这个故事你会不会发现我们很多人也像这只小猴子一样,很努力学习工作,但结果却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一无所获。为什么呢?参加完很勤奋又很有效率的彭小六老师的知识管理训练营后我算知道答案了。

                                         为什么学?


 在学习之前你会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呢?我想我们很多人都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从“做什么”“怎么做”开始,我们也会觉得问“为什么”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必要,这是一个讲究效率的年代,别让我做这些没意义的事情了!

“黄金圈”法则

但小六老师却告诉我们主动问自己“为什么”很重要,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要主动去探寻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这比“怎么做”“做什么”更重要,这三样要素就是西蒙·斯涅克提出来的的著名的“黄金圈”法则,即why(为什么)、how(怎么做)、what(做什么)。

这个法则简单却非常有用,三个圈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什么”,它决定了我们接下来的两个步骤,也是你能否坚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真正能够改变的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内在动因”“潜意识总是喜欢寻找内在归因,任何事情都希望由一个解释,”小六老师在讲课中讲到他之所以能够只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是因为他想变得更优秀,他的动机是非常强烈的,他的目的也非常清晰。  

小六老师在训练营的最开始跟大家讲的第一件事就是:思考你参加这个训练营的目标。接下来的阅读、写作的最开始都有讲到“为什么”这个点。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你为什么要写作?不断的进行头毛风暴。“一件事情从入门熬坚持再到热爱,需要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的双重影响”,如果没有这两大驱动力,你就很难坚持下去。

来自“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来自“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具体到如何阅读这个问题,你在阅读之前就需要带着你的目的和问题去阅读,你要明白你为什么读这本书,这样我们才能主动去选择我们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结果就是让我们既能高效率阅读又能高效率产出,最重要的是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才是真正能够为我们所用的。

总之,只有当你拥有清晰的目标,你才能把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内容、方式、节奏都将由你的目的决定;只有当你拥有清晰的目标,你才不会在整个学习的路途当中到处去“拈花惹草”,分散你的注意力,你会变得更加专注;只有当你有了清晰的目标,你才有强烈的持续的动力去完成你预设的目标。高效的学习从问“为什么”开始。

                                          学什么?


首先,学自信。努力很重要,难的是一直坚持努力。我们之所以很难坚持,重要原因在于不够自信,当我们不够自信的时候,我们坚持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成效,我们很容易放弃。

小六老师在成为大咖之前,他也和我们一样只是个小咖而已,为什么他能成为大咖而我们不能?前提和基础就是我们是否足够相信自己是否足够尊重自己。小六老师最开始也是从基层开始做起啊,坚持不断阅读写作,坚持不断到各大平台上去进行分享。因为他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相信自己分享会有听众喜欢,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同时,小六老师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他既不是哪个非常厉害的学者,又不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我想这却正是他受欢迎的原因,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正是因为他本来跟我们大家一样只是一个很苦逼的努力打拼的小青年而已,但是他真的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那既然他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他的经历本身也已经能够让我们在胸中开始燃起熊熊斗志。

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我们是否能持续努力学习并产生效果的第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学思维。1.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主动做计划、主动做记录、主动阅读……我们很多人的生活只是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我们的忙碌是无效的,为什么无效?是因为我们习惯了随波逐流,随性而动,而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我的学习生活其实是脱离我们的掌握的。

而主动做记录能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我们的时间分配、金钱分配、精力分配,《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就是时间记录者的奇迹,接下来分析这些分配的合理和不合理之处,并重新进行主动规划,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习生活重新回归到自己的掌控当中。

这种主动思维还表现在主动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成长进步的工具。小六老师能把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利用得神乎其神,并且有目的、有选择、有方法地利用。如果你不主动利用工具,你就会被工具淹没。

我们很多人让微信、微博等工具占用了大量时间,但我们其实只是在盲目浏览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而已,并没有把它们有效的利用起来。而小六老师认为每一种工具只要你利用得好,都能给你带来巨大的价值。比如,在《让未来现在就来》这本书中他说他的微博是用来学习的,他会在微博上关注某个领域的大V,这里面就蕴藏了很多宝藏,他也通过大V来和这些牛人交流。

“知识获取的渠道有这么多,有的是富矿,有的是碎片式的。有碎片就需要你细细的筛选,比如微博、微信和搜索;也有成块的富矿:比如阅读,比如社群和云课堂。”

2.从线性思维到立体思维。既注重输入,更注重输出,并且用输入促进输出,用输出注重促进输入。而我们大多人仅仅关注的是输入,不断的输入,然后呢?就没有然后呢?输入只是一个途径,而真正起作用的是输出。任何知识都只有经过我们自己的整理输出以后,才能真正被我们消化吸收,否则,就像开篇的那只小猴子一样,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却收获惨淡。

输出是逼着我们消化吸收的很好的方式。小六老师讲到输出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写书评、画思维导图、做分享等等。不用写得多完美多精致,甚至可以是胡言乱语和随意涂鸦,关键从养成这样一种态度和思维开始,阅读完之后第一时间就是写总结,可以是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是总结书本的内容。

来自“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来自“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不只单纯利用书本这样一个传统的输入途径,而且利用多样化立体化的输入途径。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你有心,获取知识和方法的途径非常多:除了传统的书籍外,互联网上的各大工具都可以被好好利用起来,小六老师推荐了很多,比如微信、微博、网课、知乎、豆瓣、简书等等。除了线上的途径,线下的途径也非常多样化,可以参加各种社群活动,比如拆书帮、行动派、十点读书会等等。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维以后,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不至于参加了很多训练营、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努力,结果却没有太多帮助。所谓的“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啊。这些思维相当于搭建了我们的学习框架和模式,以后学任何东西就往这个框架和模式去靠拢就行。

第三,学方法。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方法,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能够让我们用最快的时间获得最好的效果,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反之,我们就是在使蛮劲,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却并不突出。

我们往往喜欢把一件事做不好归咎为我们本身不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很容易使我们灰心丧气,像只斗败的公鸡一样。但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不行,而是方法有问题,方法是每个人都能学到的。读书有读书的方法,写作也有写作的方法。

比如写作: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不会写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但其实并不是你没有写作的能力,而是你没有去学习写作的方法,应该写些什么、怎么写、写出来的文字如何能更打动人心都是有技巧和方法的,当你学完了这些方法并不断加以练习每个人都能写作。

《写出我心》这本书的作者就讲到“别担心自己的才华或能力不足:持之以恒地练习,才华便会有所增长。片桐老师说‘能力好比是地表底下的水。’无人拥有这水,然而你可以汲取。你努力下功夫汲取,它将终归你使用。”我们的宝藏就在地底下等着我们呢,开始练习写作去把它们挖掘出来吧!

小六老师的训练营里会讲到从阅读到写作的一系列方法。比如你如果想要系统学习“时间管理”的话,你可以选择“主题阅读”(选择有关于时间管理的三本以上的书籍,花一段时间集中火力阅读),每一本书都通过“扫读”加“跳读”的方式,搭建一个“时间管理”的框架,接下来把每本书中你需要的内容填充进去,并进行整合,这样你就成为这个领域的“砖家”了,也为你接下来的输出分享打下了重要基础。你就从被书带着跑到你带着书跑。

来自“彭小六”知识管理训练营

                                       怎么学?


首先,实践出真知。大家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小马过河”的故事吗?大意是小马想过河,但不知道水的深浅,牛伯伯告诉它不用担心,水很浅,才到它的小腿,但小松鼠却告诉它水很深,它的一个小伙伴就曾经掉到河里淹死了。后来马妈妈带领它亲自下河才发现,水既不是很浅,但也不是很深。它顺利的渡过这条河了。

如果我们永远只在岸边观望而不下水的话,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水的深浅,只有真正下水,我们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是我的姿势不对?还是我的力气用错了地方?这样经过不断尝试以后,我们会逐渐掌握要领,成为一名高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需要我们自己真正尝试去做,才能真正学会怎么做。

比如快速阅读,在听课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容易很轻松,于是听完课后我们开始摩拳擦掌的想要大展拳脚,结果却傻眼了,小六老师说他30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我三个小时还没读完一本书啊。我们上再多有关“快速阅读”的课,那都是别人领悟出来的,而你的经验和领悟又是什么呢?

所谓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使一个再怎么多人研究过的领域,你的感受和体会却还是会有所不同的。而小六之所以说他30分钟能把一本书阅读完,那是因为他对这个领域已经非常熟悉了,书中其它的部分他都已经掌握了,只有一两个比较新奇的点是值得他再去读一下的。而我们能做到吗?现在还很难,所以我们需要三个小时,但当你持续投入练习,你终有一天也会变得同样熟练,你也能做到30分钟读完一本书了。

二,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任何人的经历我们都只可以模仿借鉴,但你不可能完全成为那个人。小六老师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借鉴学习,但我们不可能变得和他一模一样。不是说他用一两年的时间成功了,我也要在一两年的时间成功,有没有想过他在成功之前已经有了那么长时间的积累了呢?这一两年只是从量变到质变而已,积累到一定程度,当时机来临,自然能够迅速抓住,从量变完成质变。也不是说,他通过不断阅读写作成为简书一哥,我也要这样。

我们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当所有的小伙伴开始一起走上一条道路,走了一段时间自然会出现分岔路口,有的可能往左走,有的可能往右走。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那些大咖,虽然很多领域都做得风生水起,但基本都有自己的方向,要么集中在生涯管理,要么集中在时间管理,要么集中在知识管理,要么集中在财务管理……

那你呢?你一定要像小六一样也写干活类的文章吗?你写了半天,发现写不下去了,这是因为你可能更适合写小说或者散文呀。所以,保持自己的节奏很重要,既要努力向优秀人士看齐,但又要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为自己的哪怕一点的进步而欣赏自己,越欣赏自己,我们越有信心,越有信心才能坚持走下去,不断保持哪怕一点小进步,到了一定的时间就是巨大的改变。

就像很多人都在看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里有我写的有关这本书的一篇文章)里面讲到的,从自己能够掌控的开始,放下那些自己不能掌控的,我们的影响力才会越来越大,保持学习是我们能够掌控的,至于最终的结果却是我们把握不了的。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从用心对待当下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