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心理专题推荐集今日看点

好的决策者为什么需要更感性?

2017-02-17  本文已影响1563人  果汁有营养的橙汁

1、

生活中的你是否有过以下这些情绪呢?

1、我总是很关心别人、爱护别人,但别人都不了解我,我好迷惘、失意、落寞。

2、我常被自然的美碰触到内心深处,禁不住自怜、自伤起来。

3、我喜欢与自己喜欢的人关系亲密,我好害怕失去别人的感情。

4、我对我所爱的人绝对忠实,爱情滋润我的生命,没有它,生命会干枯。

5、好多复杂、繁琐的事要做,好讨厌,面对这些,我的心不小心就飘得好远好远。

6、我每天都在反省自己,也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7、跟我生活没有关联的事,我真不喜欢听,我觉得好无聊。

8、看到别人拥有的优点,我会很伤心自己为什么没有,心情立即不开心、沮丧,做什么事都没劲了。

9、我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及情感都非常敏感,有时候过度要求,就失去原本的美跟纯真。

如果你常常觉得被以上列举的好多情绪包围着,让你无所适从,那么你是一位感性的人。

你是否也为自己是一位感性的人而困扰,是否有时也羡慕理性的人,是否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为的就是看起来理智呢?

你是否很羡慕那种理性的人,那种不需要的东西不会买、生气时克制、交友时谨慎、一分钟就结束愤怒情绪然后去解决问题、感情生活也会合理分析经营、爱好果壳和知乎、不爱八卦爱证据……她们的生活原则就是:先冷静。

你是否一直把村上春树那句,“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刻意让自己变得理智呢?

然而,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太理智不见得是一件为人可称赞的事情。

1982年,艾略特因为一场外科手术——他从大脑皮质上摘除了一个小肿瘤,改变了他的生活。之前,他是一位好爸爸、好丈夫和优秀的管理者,他发现手术之后,他丢失了一项重要的能力——决策。

一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他却需要不断地斟酌才能做出决定,比如说用蓝笔还是用黑笔写字、选择看哪一个电视频道、选择哪一间吃饭的餐厅——他需要思考可能去的餐厅的菜单与菜价是否合理、停车位是否充裕、座位灯光如何,他甚至会开车到各间餐厅看看今天客人的上座率……

可以想象,等这一切完成,饭局早就毁了。他遇到一个重大的心理难题:无法做决定,他没法正常过日子。

艾略特无法决策的状况远超那些你在生活中常遇的强迫症之人,而是直接进入了病态的程度。他的工作丢了,太太与他离婚,他自己也陷入破产边缘,只好搬回老家与父母同住。

南加州大学神经学家达马西奥刚刚接手艾略特的案例时,以为病人是智商受损,但是检查后发现相当正常,超过97%的正常人,但在与他的沟通中,达马西奥却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他的情绪少得出奇。

达马西奥发现,“他始终非常自控,总以不用感情、事不关己的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那些场景。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他所受的苦……我和他谈了好几个小时,都没有看到他露出丝毫感情。没有悲哀、不耐烦或者沮丧。”

为了证实这一判断,达马西奥在艾略特的手掌上连上电极,记录他手掌的汗腺活动,我们有情绪变化的时候,手掌的掌心会冒汗,造成电阻改变,这就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然后给他展示各种照片——断肢、裸女、手枪、火灾现场,却看不到他任何的情绪改变。

答案很明显,手术没有损害他的智商,却夺去了他体验情绪的能力。

手术损害了一个叫“眶额皮层”(orbitofrontalcortex,OFC)的重要部位。该部位在眼睛的后方、大脑额叶的下面,如果你一根手指按住太阳穴,另一根手指指着眉心,指尖连线的交点就是。

这引起了达马西奥的好奇:如果无法体验情绪,按照通常的观点,这个人应该做出更加“理性”的决定,而不是无法做决定才对。

决策难道不是理智的吗?

达马西奥接着开始研究更多类似的OFC损伤案例,他发现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他们看起来非常“理智”,极其聪明,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无法体验到情绪!

正是这个问题,这让他们难以做决定。

达马西奥的发现证明情感在决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OFC正是负责把来自边缘系统的情绪信号传入大脑皮层、让情绪和理智融合的关键部位。

“情感和情感的生物基础深深地卷入决策过程,他们有可能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是常常是无意识的。”

简单来说,好的决策包括理性与感性,如果你不去体验自己的感受,你永远无法做出一个决定。

因此,尽情的做一个感性的人,心情好就逛街、心情不好就网上购物、同情心满格、生气起来天地变色、温柔起来俯首帖耳、忧郁时葬花吟、豪放时撕肉吃……生活原则就是:看心情。

2、

我们的理智能够很容易地处理“到底是这个东西的性价比高还是那个的高?”,但是对“到底应该回家还是继续工作?”“应该折腾点还是安全点?”“应该顺势而为还是继续坚持?”这样的问题却无所适从。

在一个多元价值观的系统中,你从任何一个方向背后都能找到无数的支持、论点与数据,但是哪一种决策会让你更加“做自己”?

这时候,情感加入决策,力挺价值观支持的那个,也就是你所听到的“内心的声音”。

夜晚人更加感性,是因为人在夜晚感情最丰富,更容易倾听到自己的声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写道,“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朱自清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出他在夜晚对自己感情的释放。

人的思想活动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有意识的活动具有逻辑性、功利性、现实性和目的性。

而无意识的活动都遵循着“唯乐”原则,换句话说就是怎么高兴怎么来。

在白天,人们要扮演社会角色,进行的思想活动都是有意识的。

而到了夜晚,人们从社会角色转换到个体角色,成为完全从属于家庭的人,能够完全按个人意志来支配自己的活动。

夜晚正是人们思想活动从有意识到完全无意识转变的过渡阶段。

此时,人们会变得比白天更加浪漫多情,更容易用感情和善良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更容易听从自己的内心去做一些白天不敢做的事情。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做人生重大决策的时候,我们不仅需要讨论概率,还需要“追随我心”,因为情感不仅不是决策的障碍,反而是做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有人说,夜晚的人比较冲动,做的决定是没有深思熟虑的说法是片面的。

白天的人在理性的压制下不敢轻易暴露自己的心里想法,只会因为左右权衡利弊而更加的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而夜晚借助丰富的感情,人更容易倾听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加入情绪的支撑,更容易做出想要的决策。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身边那些用收益率来分辨爱情、用概率来计算梦想、用价格来计算幸福的人了,他们面对人生的选择,就如大脑受损的病人一样,永远无法做决定。

过度追求理智的决定,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情绪比理智更会决策,情感是决策的重要因素。

在面对不确定情境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准确率和反应速度,都比我们的理智快速得多。因为人们意识到我们往往是“感觉”一个东西好,然后才开始“分析”如何好,而不是反之。

这也告诉我们不确定情境下的人生重大决策的秘密——当你“意识”到要做一个决定的时候,你的情绪往往已经“体验”到了一个决定。

你需要的不是对外搜集更多信息,而是对内感受,读出情绪的判断。

这就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我心——相比追随我脑往往是更明智的决定的原因。

如果一件事你的理智无法做出决定,那么综合情感和理智的直觉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通过心来感知,通过脑来分析,通过直觉综合做出决定,然后,用勇气实践我们的生命。如果有脑无心,我们会一直徘徊在选项之间,没有方向。如果有心无脑,我们则面临有方向而无通途的焦虑。

好的生命,由爱激发,由知识引导。

好的决策也当如是。

所以,不要再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再歧视感性的人,也不要再羡慕理性的人,感性的人比理性的人更会决策,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