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31、内在的星空--余秋雨

2021-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47ee4fd45a42

田园说陶渊明的此岸理想,桃花源则说他的彼岸理想。田园很容易被实际生活的艰难摧毁,因此他要建造一个永恒的世界。这个世界对现实世界具有一种宁静的批评性,批评改朝换代的历史,批判战乱不断的天地,批判刻意营造的规矩,批判所有违背自然的社会形态。但是,他又把这些批判完成得那么美丽,那么令人神往。桃花源说无法实现的,这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构成了一个精神天国。有人说中国文化缺少一种超世的理想结构,我觉得桃花源就是。

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最后成果是它对民间社会的渗透成都。而对期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来说,则要看它这民族集体心理中的沉淀状况。墨子和墨家,只是衰微这政治界和文化界,丢失这史官的笔墨间,而对中华民族的集体心理而论,却不是这样。

------------余秋雨是这两年喜欢上的一位作家,惭愧,他成名已久,我一直都没有去读过他的书。记得我高中时候,我们班学霸就手捧一册文化苦旅,那可是二十年前。余秋雨的作品我也读了十来册了,有几本的文字我也很喜欢,有几本只想看他的异域描写或者其中的金句,又或者像信客这种小说深入我心。有那几本可以细细重读的,忍不住和周国平的作品做对比。周国平是哲理散文家,字里行间是情感诠释,自省人生,可能风格更吸引我。余秋雨是文史散文家,他的很多作品能让人读出历史沧桑和光阴千年的感觉,让人的目光不自觉的眺望到宇宙和光阴之外,不过余作只有那么两三册最吸引我而已。余老师关注的焦点多是自然,人文和历史。而周国平老师关注就是人,哲学也好,生活也好,都是服务于人生。当然,以上仅是我眼中的爱好取向,不是评论。每个人的性格经历不一,个人喜好和情感依托不一,选择也不一。萝卜青菜,大家可以各有所爱。

梁启超先生这八十余年前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三大段落:一是中国之中国,即从黄帝时代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完成了中国的自我认定;二是亚洲之中国,从秦到乾隆末年,中国领悟了亚洲范围内的自己;三是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可称世界之中国,由被动受辱为起点,渐渐知道了世界。

多读点天文学和生物学方面的书,体会一下人类生命出现在地球上的稀罕和偶然,脆弱和危难,然后才会惊慌万状地发现能够获得生命而又同属一个时代的极端不容易。有了从天文学和生物学高度对生命的深刻透视和超拔冥想,我们就会很自然地从根本上赞同无伤害原则。

--------内在的星空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适合我的胃口,五星推荐+购买。它远不如文化苦旅有名,但是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喜好和评价不低于文化苦旅,只是作品属性和偏向不一样。虽然余老师的作品一直是强调史,文,专,但是这本书里的星空随笔至少还能比别的书里多看到一点人的味道,虽也不多。余老师是没有子嗣的,这一点我很佩服,周总理也没有自己的子嗣,余老师留遗是死后全部财产捐赠。仅从这一点我就很支持他。伟大的灵魂,很多时候都跳出了那些低俗的欲望。

教育说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说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否都说往前走呢?如果不说,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

人类历史上,许多燥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仍会组接成一种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下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怪圈,结果它本身也陷入这个怪圈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说他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成效远不如人意。

教学,说到底,说人类的精神和生命这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

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说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这样,阅读才能促使我们向大师们逼近,我们的生命内涵也才能因此而获得提升。

-----很抱歉,要推翻昨天关于内在的星空的点评。草率了!昨天和前天都在阅读前两部分,全书分五部分,结果今天读完后发现第三部分水平就差强人意,第四五部分就更加不值提了。和文化苦旅的差距太大了!回顾后才发现问题所在。这本书原是一本集锦。看第一二部分的时候我以为是余秋雨自己的集锦,因为周国平类似的作品方式不少见。结果后面发现是有三个编著节选的余秋雨多部作品里的摘抄合订本。不知道余秋雨本人是否满意,总之我很不满意。余秋雨的文字固然是好的,但是这种二手咀嚼真的是口味不佳,尤其编著水平不够的情况下。如果说第一二部分作者还是相当不错,能够衔接到位,后几部分就愈发差劲,我这种大部分文本读过原著的情况下,大概能看懂一些,但是真的是读书笔记的水平,完全没有架构的逻辑。不知道编著之间是如何分配工作的。所以,综上,读书要读作者一手作品为佳。评论不宜轻易给出。虎头蛇尾经常遇见。

最后,余秋雨老师关于阅读和教育的文字我还是看的比较少,本书里有涉及部分。作为人文教授,戏剧学院院长,他绝对是够资格做这方面点评的大咖。推荐余秋雨老师自己的作品,而不是被选编后的摘抄本,云里雾里!

读书是找寻和自己心理同构的作家的过程。

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

司马迁所说的,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任侠精神,就从墨家渗透到中国民间。千年崇高,百代刚烈,不在朝廷兴废,更不在书生空谈,而在这里。

宋朝建立一百年后,宋代哲学思想迎来黄金时代,延续一百三十多年。如此密集的高层智能大迸发,只有公元前五世纪前后,即中国的诸子百家时期和古希腊哲学的繁荣时期才能与之比肩。

根子上的农耕文明使中国民众很难信奉一切离开脚下大地太远,离开直觉经验太远的东西。

儒道佛这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一种是温柔敦厚,载道言志;一种是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一种是拈花一笑,妙悟真如。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世界性的,全方位地探寻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

人生美学比什么都大,就像当年欧洲莱茵河流域中世纪庄园的大门突然打开,快马上的骑士手持长剑,黑斗篷在风中飘飘洒洒掠过原野。历史铭记的就是这个形象,至于他去哪里,与谁格斗,都不重要。

无论是浓黑天际的一道微曦,无论是黝黝丛山间的一星孤灯,还是数里之外的一堆野烧,都会给夜行者带来生机和兴味。

东方美学的至高境界是人和自然的默契。

我对百家争鸣时代的热闹极其神往,就像永远牢记着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中华文明结束了别无选择的状态,科举制度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科举真的停止了吗,高考+公考

连这些文化巨人自己都不知轻重,更不要说普通民众了。

中国文人因千年科举,视仕途为唯一出路,此地仅一宗教,曰做官。

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互相伤害一旦成为惯性也就成了一种生态氛围。

我想说一说我对司马迁的总体评价——正是这个在油灯下天天埋首的刑余之人,规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规范。他使我们所有的人,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司马迁的伟大,首先是那片土地给他的。

你们今后讲述司马迁的时候不要老是纠缠在他的宫刑话题之中。他的动力,是当时意气风发的中华文明给予他的,是汉武帝的大地给予他的。

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

秋风起了,不要把最后飘落的枫叶当作楷模;白雪化了,又何必把第一场春雨当作仇敌。

历史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于大浪淘沙。不淘汰,历史的河道就会淤塞,造成灾害。淤塞的沙土碎石,残枝败叶,并非一开始就是垃圾,说不定在上游还是美丽的林木呢。但是,一旦在浩荡水流中漂浮了那么久,浸泡了那么久,一切已经变味。---公考上岸的优秀学子们,也渐随波逐流。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才是历史的达观。

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历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在他看来,所有的事件都是川上逝水,唯有人物的善恶,气度,性格,永远可以被一代代后人体验。真正深刻的历史,不是异代师生对已往事件的死记硬背,而是后人对前人的理解,接受,选择,传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

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唯有佛教,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佛教看破这一切,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与每一个人始终相关的人生和生命的课题上来。

佛教的第二特殊魅力,在于立论的痛快和透彻。一上来便断言,人生就是苦。产生苦的原因,就是贪欲。产生贪欲的原因,就是无明无知。

现在,连佛教也让人疑惑了。幸好,远处还有那棵青翠的菩提树。虽然不是原来那棵,但种子在,静坐在,守护在,虔诚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