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奖励的恶果》一本猛烈抨击金钱激励的书
这是此岸时光的第20篇文章。
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的奥秘。究竟是什么驱动了人的行为?怎么样的方式才能趋使他人去完成一项特定的行为。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勇哥带领团队去做团建的那晚,在思慧曾经工作过的酒吧里,为了给思慧出气,他甩出几大摞人民币,指使酒吧经理跳钢管舞,最后酒吧经理狠狠地说了句,“你给我等着!”虽然不情愿,但舞是跳了!驱使他人完成一项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了。
金钱的诱惑是行之有效的,金钱驱使了他人的行为。
那么金钱在激励方面的运用究竟如何呢?
我们来看看平时使用的一些司空见惯的激励行为,是否能行之有效?
一年级的孩子拿到了100分,家长奖励了一顿麦当劳,孩子倍受鼓励,激动得说:“下次还要再得100分”。可是,他的内在动力变成了要再次获得麦当劳,而背离了获得知识是喜悦的初衷;
公司里的员工获得了好的业绩,奖励了1000元奖金,这1000元奖金代替了他超越自我的喜悦,下一次的奋力一搏的价值似乎无法超越这个1000元,内在的动力改变了最初的方向。
人的内在动力非常脆弱易变,以上简单粗暴的激励方式,很有可能就让人的内在动力产生巨变,从而失去动力,再也无法获得巅峰体验去超越自我。
《奖励的恶果》这本书,告诉你以上的这种激励方式有可能非常有害。
这些奖励机制最后会背离奖励的初衷,从“因为做得好被奖励”变成了“为了奖励只做能得到奖励的事情”。
一、奖励有害的五个原因:
1、让人觉得被控制
奖励和惩罚本质上都是把人当作被动的木偶,用力去控制人的行为,它损害了人们的人格尊严,是不道德的。同时,外在奖励会盗取人对自我评价的评价标准,让人无法客观看待事情好坏,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权。
奖励和惩罚机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通过外在力量去控制别人。
2、会影响人际关系
外在奖励实际上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稀缺”,只有通过竞争才能让人极少数人获得奖励。在争夺和竞争的过程中,人会把他人视为实现目的的工作,从而伤害人际关系。
3、阻止了创新和冒险
如果达到某个标准就能获得奖励的话,会导致人们在受到奖励的事,没有动力去创新和冒险。
4、让人忽视问题本身的对错
奖励只是一种干预行为的手段,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它只短暂改变了表象,忽视了深层问题。
在美国一些公共政策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读书奖惩手段,如果他们能够去社区学习上课,他们的父母就会得到资助款,从而逼迫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但这只解决了表象的问题,让贫困的孩子从行为上去了学校,而并不能让贫困的现象减少,也不能让贫困的孩子们热爱上学习。
5、损害人们对事情的兴趣
如果把某件事情定为另一件事的先决条件,即作为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那么它就会被人们认为:我不太想要这个了。“做到这个就能得到那个”会自动降低“这个”的价值,外在奖励会损害人的内在动力。
二、奖励和赞美的四个注意事项:
1、避免高调地、事先许诺要给人奖励,不要让奖励太引人注目、与所做的事情太相关。
2、让人自己选择得到奖励和赞美的方式,让潜在的获奖者参与决定奖励什么、怎么给予及给谁,能减少奖励的破坏性。
3、具体、实诚、对事不对人,在表达奖励和赞美时要发自内心,并且关注的焦点放在做过的过程和具体哪里做的好上,而不是泛泛地进行整体性评价。
4、避免给奖励和赞美设置竞争,不要给别人奖励和赞美别人的时候,公开地让别人互相比较、竞争、这样会破坏对方的人际关系。
三、自我激励的动力3C理论:
动力3C理论指的是:明确的合作性、任务的内容,以及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做什么和怎么做进行选择。
1、合作性:在一个运行良好的团队里,成员之间不仅可以交换才能和资源,还可以得到情感上的支持。比起单打独斗的人,在团队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人对工作更有动力。
2、内容:好的内容指的是能让人愉悦、专注和能感觉到意义感,三者不可缺。最理想的状况是,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并且专注,工作的结果也能让人感到有意义。
3、自主选择性:如果能够自主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达成目标,人们就最可能对所从事的事情充满热情。因此要改革组织的权力体系,让人们参与管理,共同决定任务目标以及完成的方式。
《奖励的恶果》是一本颠覆传统的考核制度的书,告诉我们应该怎么避免被外在的奖励损害内在动力,以及怎么样使用“动力3C”理论,让人们自我激励。
不管你是组织中的管理者,组织中的一员,亦或是为人父母,都推荐看看这本书。看看人的行为底层的秘密,以及我们通过所使用的奖励所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成果”和不可忽视的“恶果”。
行之有效,并不一定可以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人是复杂的,需要花心思去研究,保护内在动力。简单粗暴的激励方面虽然非常行之有效,但这一剂猛药,是否能解决长期的动力问题呢?这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