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汉臣——王允
王允,是《三国演义》里一位大丈夫,铮铮汉子。
王允第一次出场,身份是司徒,位列“三公”,地位极为尊贵。然而第一次出场的背景却极为狼狈:一帝一王遭到宦官集团的劫持出逃,走散民间。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王司徒为汉家贡献了自己最后的余晖。
宦官之乱后,董卓以大军压境之势威胁朝政。鲍信提议尽早除去董卓,以免招致祸患。这时候王允和袁绍的意见是反对的:
绍曰:“朝廷新定,未可轻动。”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曰:“且容商议。”
这就很奇怪了,走了宦官、太后、何进,来了个董卓,都是对朝政有所野心的人,为何不趁早除去呢?这里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实力。任何的国家角力或者内部的政治斗争,都是以实力为基础。而实力说来,又以硬实力为核心。现代硬实力讲究的是国家的军力、工业能力、后勤能力等能保障国家暴力机制的事物,古代硬实力最中心的就是你有多少听命于自己的军队。董卓通过对何进残部的收编,以及自身军队的整合,在首都范围内已经羽翼丰满。对比之下,王司徒等人有硬碰硬的能力,却没有硬碰硬的实力,完全承担不起发生冲突的后果。所以保存实力才是最好的做法。明代张居正之流,全部都是靠忍辱负重来获得最终的胜利。在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积累实力,等待时机,一击即中,这才是精彩的政治斗争。
于是,王允留下来了。作为最接近中心的人,同时也是最大风险的人。见证了在董卓统治下的所有恐怖:换皇帝、杀前帝、乱国序,一个对汉室及其忠诚的老臣,面对这种种犯上至极的行为,却默默忍受了下来,因为他明白到现在还不是自己出手、暴露自己的最好时机。但是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尝试一下?
而在此时,恰好逃亡在外的袁绍来书:
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袁绍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留下来,但是袁绍以实际行动证明着对董卓集团的反感,那就是增强自己的硬实力。袁绍这样的一封信给了王允一个希望,那就是除去董卓的时机已经到了。此时曹操也自告奋勇前去诛杀董卓。董卓死了,群龙无首必自乱;军队有了,那样就可以一举荡清朝廷的乌烟瘴气。
然而王允的希望只是一个错觉而已。刺杀行动失败,曹操仓皇出逃并且组织反董卓联盟,联盟却自遭内部重重矛盾而分崩离析。目睹这一刻的王允内心是无比煎熬的。西汉传至十二帝,中道崩殂,等到东汉再传十二帝,朝政长期被宦官、外戚把持,关中地区受到奸臣作乱,忠义之士奋起抗击却屡遭失败。佞臣当道,民不聊生。看来汉室已经气数将近。
绝望在眼前,然而柳暗花明,王允又遇到了一个转机,那就是貂蝉。身在虎穴,熟知董卓、吕布为人的王允发现这两人的重叠点——好色,怎么将这个重叠点化为冲突点,就是整个计划的关键。董卓、吕布原本只是建立在利益上的共同体,只要利益发生冲突,就会自相残杀。
以下是王允与貂蝉的每一步行动:
1.将貂蝉秘密许配给吕布;
2.“敲锣打鼓”邀请吕布赴宴,将貂蝉献给董卓,并且亲自送到董卓府上;
3.欺骗吕布,说董卓是在为其准备婚礼;
以上三步,将整个布局完全设定好。因为董卓、吕布都是好色之徒,将一个绝世美女献给他们,正好满足他们的口味。但是这还不够,因为如果董卓、吕布现在被耍了,那王允就小命不保。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矛盾?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董卓不知道貂蝉已经许配给吕布,但是吕布知道董卓带走了貂蝉。两人的信息不对等。
打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给一个可以达到的期望,再破灭它。王允给吕布两个期望,一个是貂蝉是你的,第二个是你干爹会给你办好你的婚礼。好了,吕布此刻已经信心满满,春风得意。但是得到的结局却是董卓把貂蝉给睡了。
经过貂蝉的挑唆,董卓与吕布之间的间隙越来越大。吕布恨董卓不遵守“诺言”,董卓恨吕布觊觎自己小老婆。这时候,王允再煽动吕布:
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郿坞···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
首先在吕布伤口上撒一把盐,再刺激吕布一把,让吕布彻底“冲冠一怒为红颜”,起了杀心。至此,整个连环计完成。王司徒不愧老奸巨猾,姜还是老的辣,玩起手段来得心应手,成功“光复”汉室。
然而,只是灭了贼王,并没有消灭他的手下,一句“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现在问题已经成为,如何消灭残党?
王允做了两件事,一件事失人心间接摧毁汉室,一件事丧性命直接摧毁汉室。
第一件事,杀蔡邕。蔡邕之前被董卓逼着为官,身不由己。董卓时候哭其提拔自己。对于蔡邕的才能,朝廷内外有目共睹,留下来可以为国修史。然而王允觉得
“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
而把其杀了,最终导致“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的结局。对皇帝忠诚,是古代大臣的圭臬。但并不是应该对每个皇帝极尽维护,每个皇帝都有其作为,或差或好,每个朝代都有其兴衰,或荣或败。每个读书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去衡量所经历的时代、所面对的历史。如果只因为对象是皇帝,是汉室,而不能容得下对此批评,那只能被称为愚忠。
王允再这件事上失去了人心,以三公身份,从文化、道德上间接摧毁了汉室正统的地位。
第二件事,逼残党。董卓倒台后,掌握一部分军权的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派人到长安请求赦免。此时的叛军已是强弩之末,却还掌握着大军。相反,除了军事外,王允占尽了优势。王允明显对自己过于自信,也是对董卓等帮凶杀红了眼,不赦免他们。最终残党狗急跳墙,反杀王允。在赦不赦免的问题上,赌的是一个残党们会不会卷土重来。如果赦免,可能解甲归田,更可能是安分一阵子,重新再起祸端;如果不赦免,肯定反咬一口。在两难抉择下,王允选择直接正面刚,结果可想而知。
这件事之后,连长安也被再次摧毁,随着马腾等失败,关内已成为乱臣贼子聚集之地,皇家气派荡然无存,从尊严上直接摧毁了汉室正统地位。
由此,整个三国主战场,转移到关外。群雄也即将开始斗智斗勇,逐鹿天下。
总的来说,王允对汉室极尽忠诚,竭心尽力为汉室奔波。在强权之下忍辱负重,设计除掉董卓。但也有其愚忠的一面,但是不愧为三公之一。除刘备集团外,以后再出现这样一个心系汉室的忠臣,就是很多很多年后了。
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