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成长励志哲思

身体从未忘记(一)

2019-06-20  本文已影响1人  小燕育儿心经

以前,经常看到美剧中退伍的军人或者战场上回家的士兵或者军官总会出现暴力景象,生活不正常,大脑闪回画面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在很多美剧中,他们都以死得以解脱。我经常会疑惑不解:深爱的妻子,想念的孩子为何见到后却没法正常面对呢?

看完《身体从未忘记》我才真正理解了他们,没有身临其境永远无法知道战争现场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身体从未忘记!

不要高估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不要低估身体的记忆力!

心理创伤不仅仅来自于殴打、斥责、儿童性骚扰……即使见到别人被打也有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唐歌老师讲到自己的心理学老师的心理创伤就是来自于弟弟被暴打,弟弟没事,而他却深受其害。

心理创伤发生时大脑和身体都会有变化,测量会发现激素徒增。

一,PTSD 创伤后应急障碍反应

PTSD就是一种很严重的心理创伤,发生的原因就是大脑杏仁核和前额叶功能发生大改变而导致产生的。

1,为什么会出现PTSD患者症状?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分为基本脑(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情绪脑(调节情绪,体验喜怒哀乐等感受)以及理性脑(学习新东西,分析判断事务等)。三者各有分工又协调合作,从而构成我们日常生活中各种需求,感受和判断的正常运作。

如果我们想更好的控制情绪,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

自上而下是外界感官信息通过内侧前额叶皮层到达意识知觉,神经科学家约瑟夫 勒杜克斯把这称为“上通路”;

自下而上是外界感官信息通过呼吸,动作或触摸来传达到达杏仁核,约瑟夫勒杜克斯把这称为“下通路”。

信号到达上通路比达到下通路的时间要多费几秒,而感官信息都储存在丘脑(大脑的边缘系统,将所有的信息都混成一体,告诉我们,这个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如果丘脑出现故障,没有及时将触觉,听觉,嗅觉所感受到的事情融合,而记忆又是分解处理的,当时间冻结,眼前的危险感觉没有及时传达到杏仁核,从而对事件的大小做出判断,身体有时可能已经采取行动了。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的神经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转的很顺利,但是创伤事件发生后,有可能有应激障碍(PTSD)出现,这个时候杏仁核和前叶额功能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导致PTSD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PTSD患者的症状

(1)情感麻木。我也想爱,但是表达不出来。有的人在自己身上打孔,问她一点都不痛,因为对痛苦已经麻木了,痛苦才让她觉得自己活着,才能感受到自己。

(2)创造力、想象力受损。

(3)总是感觉到很危险。尤其是美剧中的退伍军人,经常看到回家后很难面对孩子。

(4)身体症状。有的人每次和老公争执就会哮喘

PTSD最大的症状就是压力系统失常,肾上腺激素水平徒增,发生事情时无能为力。

有研究者实验发现,当把一只狗放在笼子中电击,一次次逃跑无功而返后。即使打开笼子,狗也不会逃跑。而把一只正常的狗放在笼子里,被点击瞬间就会逃跑。

当我们在肾上腺激素徒增后,就会采取行动迅速逃离,过后肾上腺激素就会恢复正常。而当我们无动于衷,不采取行动,肾上腺激素仍然在攀升。这也解释了为何动物世界中的鹿在成功逃脱后,就会在安全地方抖腿,也是为了尽快释放肾上腺激素,恢复正常。

书中讲到一对夫妻斯坦和乌特,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一起连环撞击案。他们被卡在轿车内眼睁睁看着前面一个女孩被活活烧死,不停呼救却无能为力。斯坦立即进入了战斗和逃跑模式,却被阻断了,而妻子乌特却呆呆的。被营救后,夫妻两却始终走不出这场噩梦,他们感到焦虑、失眠、懊悔、恐惧、不安……于是来到作者的心理治疗室。

作者通过仪器扫描夫妇俩闪回时的大脑状态,结果令人咋舌,斯坦闪回时的大脑状态,与乌特的截然不同!

斯坦始终处在战斗和逃跑的模式中,没能走出来。只要创伤没有被解决,身体释放的压力激素就会自动循环,防卫机制和情感反应不断重复。

乌特的方式是麻木的,人格分离的,大脑一片空白,她的大脑几乎所有部位都停止了活动,她的心跳和血压也没有明显上升。

在他们丘脑受损后,无法活在当下,无法判断手中的物品是否是真实的,只能活在他们感觉到活着的地方,哪怕那里充满恐怖和悲伤。

二,儿童教育中应该注意什么

1,安全的依恋关系

母亲离开,痛苦;母亲回来,继续玩耍。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天然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和社会关系的雏形。当我们温柔照顾孩子,积极回应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会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有安全感。也让孩子明白,即使和父母分开了,妈妈也会回来。

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孩子会主动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在他觉得安全感不足,会返回妈妈怀里汲取心理营养再补充,然后继续探索。只有孩子安全感充足了,孩子才会勇敢走出去,而非被我们推出去还抱怨孩子怎么这么黏人。孩子黏人只是表象,深层次的还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依恋关系。

因为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孩子社交关系的模版,他们在安全感充盈条件会调整自己,适当探索适应未来的社交关系。

相反,父母情绪总是崩溃失控,孩子的哀求和哭泣也还不来妈妈的帮助和爱,孩子就会认为我们不爱她,认为是自己的不好让妈妈不爱我,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父母的感受才是对的,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2,回避依恋关系

母亲离开,不痛苦;母亲回来,忽略她。

每个孩子都天生需要妈妈的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回应,当她求而不得,就会回避依恋关系,因为他们明白即使表达也得不到爱。但是测试发现这些孩子的身体有巨大反应,心率徒增,身体也有焦虑信号释放。

3,焦虑依恋

妈妈走开大哭,妈妈回来仍然大哭不止,持续地哭闹来引起注意。孩子的感觉很敏锐的,因为焦虑的妈妈常常容易忽视孩子,孩子发现吵闹就会吸引妈妈的注意。

4,混乱型依恋

妈妈成了孩子痛苦的来源,但有不得不依赖妈妈,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妈妈情绪不稳定,控制欲强;妈妈自己无助、恐惧,但是表现的甜蜜有脆弱。

我们的大脑很聪明,会自动删除不想要的记忆,这也是为什么好多人不记得自己有创伤?

作者在心理治疗室遇到一名玛丽琳的患者,就是困惑自己无法和男人接触,每一次肌肤碰触都会让他们打起来,甚至她割自己都麻木感觉不到痛。作者让她随意画画,因为画画是不会遮掩自己情感的,从画中可以看到她残缺的记忆。画中有一个孩子被关在笼子中,被几个人虐打,有性暗示倾向。于是作者让她加入了谈话小组敞开聊天,她的身体开始有反应,走路走不稳,眼睛出现红斑,免疫系统出问题,这也和童年的创伤有关。在作者的心理研究中发现,童年被性侵的孩子RA细胞容易被身体中正常细胞攻击,当作病毒攻击。

接着治疗,玛丽琳的症状开始加重,失眠,莫名的恐惧……在作者的正念治疗中发现,原来她8岁时候被父亲性侵,而透漏给妈妈的事情却被妈妈否定不相信,于是她把自己的创伤挤出来。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孩子社交关系的雏形,无条件的爱孩子,给予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爱她如她所是,让孩子带着爱去探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