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得《圆觉经》全文解读注释佛、儒、道专题

关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

2019-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五十芥

此文为“解读《圆觉经》”系列的第07号文。

先综述,再上原经文,后注解。

【1】 综述

此章,威德自在菩萨章,将甚深之“圆觉”法门,浓缩、概括为三种修习法。

但要注意的是,此三种修习法的称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皆由梵语/巴利语翻译成古文,皆是“定”的别称。但于此章中,既有“定”,亦有“观”。故,阅读、理解此章,需超越“文字相”——越过“译文(由梵入汉)”和“古文(由古入今)”这两重障碍。

此三法门皆以“净觉心”为基础,具体释义如下:

1.奢摩他,梵语Samatha的音译,此处意为:止

入门方向:依“止”修习

具体操作:止身心(取静、澄诸念)→观身心(觉识烦动)→生“慧、定力”

特点:先“止”后“观”,如镜照诸像

效果:明“心”即佛

对应:《圆觉经》第三章,普眼菩萨章

2.三摩钵提,梵语Samopatti的音译,此处意为:等持

入门方向:依“幻”修习

具体操作:观身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以幻修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生“慧、变化力”

特点:直接“观”,如苗渐增长

效果:种种变化示现,自在无碍

对应:《圆觉经》第二章,普贤菩萨章

3.禅那,巴利语Jhana的音译(梵语为dhyana,音译为“驮那演那”),此处意为:静虑。

入门方向:依“空”修习

具体操作:本“无生”→超越身心→生“慧、寂灭力”

特点:“止观”双运,如彼器中锽

效果:于诸尘境而不染

对应:《圆觉经》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章

【2】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1]。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2];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威德自在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言:]“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3],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4]。”

[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5],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6]。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7]。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8]。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9]。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10]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佛言:]“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11],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12]。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13]。烦恼、涅盘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14]。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15]。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佛言:]“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

名究竟涅盘。”」

【3】 注解

[1]“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处,虽讲“未修习者”的善利——仅仅是闻佛说法,已能生信、悟入,法喜充满——实旨在强调——何况勤修习之?

[2]“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大城”,喻为:圆觉;

“四门”,喻为:修行法门;

“随方来者”,喻为:根器不一的菩萨行者;

“非止一路”,喻为:非一方便。

[3]“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无上妙觉”,即前面几章所言之“妙圆觉性”;

“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即诸佛同证同修,亦即是:诸佛、法,皆从此“圆觉”出。具体来说,就是:悟此圆觉,则出一切净法,即“成佛”;迷此圆觉,则出一切染法,即“众生”。

“同体平等”:法性圆满,本无“迷、悟”,亦无“凡、圣”之别,故称“平等”。意同第三章,普眼菩萨章所言:“修习此心,得成就者,……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如昨梦。”

[4]“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实无有二、圆摄所归”,皆指:圆觉;

“循性差别”,此“性”指:众生的根性。意为:循随众生根性利、钝之不同,而应量说法。

[5]“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

此为下面三种修习法门的基础:以因地心,悟佛地果。此佛地果,即“圆觉”。诸菩萨行者以此觉悟,于因地实修,趣向佛果,不取邪见、邪行。

[6]“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此处,以水作譬喻。“诸念”,即:水之波浪,为“粗念”,直接、猛烈。水静时,即澄清。——修“止”,生“定”,除“粗念”。

“识”,即:水之流动性,为“细念”,隐秘、持续,无有停时,故言“烦动”。——修“观”,生“慧”,断“细念”。

故知,此“识”,非智,实乃“无明”。——弥勒菩萨言:“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

“静慧发生”:此处,以火作譬喻。凡夫之慧,如同风中之火,动摇不定,是“散慧”。而菩萨由定生慧,如不动之火,朗然明照,为“静慧”。

“寂静轻安”:“轻安”,相对“粗重”而言。众生如负重劳走,不得自主,无有停时,四威仪中,行、住、坐、卧皆难久持。而菩萨内依静而生轻安,如人已释重负。——此处之轻安的特点是“寂静”,亦即是“定”。

[8]“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尘垢尽,则镜明。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意同《达摩悟性论》所言:“上上智之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

[8]“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心性、根尘”,即:自心相(六识)、自身相(六根门)、诸外尘境(六尘)。

“起诸幻以除幻者”,意同第二章,普贤菩萨章所言:“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此“变化”,指:不可思议之“变化力”(方便力)。如《楞严经》所言,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广作佛事。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此处“轻安”的特点是“大悲”,意即:菩萨之“同体大悲”。

悟己身心如幻,理推诸众生,故无所谓的众生、菩萨,故称“同体”。

“悲”,即“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之一,意为“拔苦”。

观世音菩萨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相关博文:《佛法常用语解释1:什么是“慈悲”?》

[9]“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

“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

“彼观幻者”,指“能观”;

“非同幻故”,指“能观”不同于“所观”;

“非同幻观”,指“能观”非“智”,实为“识”,亦为幻;

——只有“能、所”俱泯,方为“幻相永离”。

[10]“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譬喻,一指:菩萨依此,则如苗长,渐次增上。正所谓:除一分“幻”,证一分“觉”。

二指:“土”,喻为“诸幻”(幻境、妄识),“苗”,喻为“觉性”。以幻修幻,及至圆证,既已离土,亦无苗。

[11]“不取幻化及诸净相”:

此“幻化、诸净相”,分别对应上述修行法门:

三摩钵提——“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观身心;

奢摩他——“由澄诸念”——止身心;

而禅那,超越身心,故言不依“幻化相、诸净相”修习。

[12]“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凡所有“动”,皆是“无明”。而“知、觉、明”,不过是“动”的别称,故皆是“妄”。——何以故?——如同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章所言:“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亦即是:无生。

“碍、碍境”:此“碍”,指“除碍之智”,即“能除”。“碍境”,指“诸尘境(外境)、心识(内境)”,即“所除”。——“能除”、所除”,两者亦为“妄”。

“碍境、无碍境”,意指:事障(烦恼障)、理障(所知障)。

“受用世界及身心”,意指:二障断尽,虽于诸尘境(世界、身心),而不染。亦即是第六章,清净慧菩萨章所言:“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13]“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

“相”-“锽”,意指:身相、心相、知相、觉相等诸相;

“尘域”-“器”,意指:世界、身、心、三世等诸境;

“声”,意指:禅那法门。

此譬喻,意指:禅那法门不依“诸相、诸境”,而依“空”修习。——意同《佛说老母经》的譬喻:“鼓不用一事成,有人持桴捶鼓,鼓便有声,是鼓声亦空,当来声亦空,过去声亦空,是声亦不从木革、桴人手出,合会诸物,乃成鼓声,声从空尽空。”

[14]“烦恼、涅盘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烦恼、涅盘”,意指:诸如此类的“二元、对立关系”。

“寂灭轻安”:此处“轻安”的特点是“寂灭”。元本“无生”,即无所谓的“生灭”,故言“寂灭”。——意同《楞严经》所言:“‘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15]“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处之“妙觉”,即“妙圆觉性”,为“本”;“随顺”,即“方便力”,为“用”;“寂灭境界”,即“佛境”,为“果”。

“自、他身心”,即:我相、人相;

“众生、寿命”,即:众生相、寿命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皆是轮回心。——第四章,金刚藏菩萨章所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详解见:《佛法名词概念解读3:何谓“四相”?》

优婆夷 五十芥

写于2019.05.10

修订于2019.06.16

发布于2019.07.07

*解读《圆觉经》系列:

《校正版〈圆觉经〉全文阅读》

《解读〈圆觉经〉00:梳理十二章的脉络》

《解读〈圆觉经〉01:文殊师利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2:普贤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3:普眼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4:金刚藏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5:弥勒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6:清净慧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7:威德自在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8:辩音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09:净诸业障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0:普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1:圆觉菩萨章》

《解读〈圆觉经〉12:贤善首菩萨章》

《最终篇:总结〈圆觉经〉修行之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