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3 《一个胶东农村孩子的成长报告03》我进入了
80年代初期,几乎每个胶东农村都有一所自办的小学,当时的自办小学在现在也许只能称为教学点。有的村子大一些,小学就从1-6年级很完整,称为完小(完全小学)。有的村子比较小,人也少,往往就只能设置1-4年级,也就是“不完全小学”。我们村子里的小学不完全小学,5-6年级,我是到离家三公里外的宅科村完小去上的。
01 换到隔壁教室我就进入了小学
幼儿班仍旧是吵得不得了,可是那已经不再属于我。8岁时我换到了隔壁教室上一年级,开始了我“不完全小学”的经历。我沿袭了幼儿班的打下的好传统,一年级到四年级考试,我始终是全班9个人中的最高分、第一名。
02 4个年级、40个学生和2个老师
图片来自网络小学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只有10个左右的学生,都是本村的。一共两名老师,各管一个教室的学生,全科教师,什么都教。两个老师一个是民办的、女的、本村的,一个是公办的、男的、外村的。本村的民办教师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在学校教书,我小学上完时,她依然在教书。外村的公办教师在我上学期间倒是换了一次,由一个年级较大的姜老师换成了一个年轻一些的陈老师。姜老师和蔼,陈老师严厉。
03 80年代农村小学的典型布局
小学的布局方方正正,最北边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是三间教室和一间仓库。三间教室最靠西边的是无时不刻喧闹的学前班,中间两间教室,一、三年级共用一个,二、四年级共用另一个。最东头是一间小仓库。教师办公室在院子东侧,外加一间宿舍,门朝西。院子西侧是男厕所和女厕所,中间是课间活动的小操场,南面是院墙,校门在西南角。老师办公室门口是一个小花坛,花坛正中是一根旗杆。学校北面紧挨着村子里的打麦场。
04 两个年级合用一个教室的光景
教室办公室门口有一个铃铛,上下课老师就是通过敲铃来告诉大家的,其实根本没必要用到铃铛,一共就40个不到的学生,随便喊一声,大家就都进了教室。
课堂上,老师一会儿站在一年级这边,一会儿站在三年级这边。黑板一分为二,左边是一年级数学,右边是三年级语文。学生们坐成两排,一年级的听不懂三年级的,三年级不屑于听一年级的。我有时候想,我可能还受益于这种课堂模式,一年级就学习了三年级的知识,二年级学习了四年级的知识。
05 仿佛下课时间总比上课时间长
小学对于我太轻松了,除了寒暑假,我基本上不需要在家里写作业,老师教的东西我很快就能学会,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课堂和课间花一点儿时间就能快速的完成。课堂上写课后作业老师也是不允许的,但是不少时候,老师也不在课堂上。
下课无疑是最欢乐的时光。老师也经常忘记敲上课铃,导致一天下来我们玩的时间常常比上课时间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