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

2022-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兔舒芙蕾

但凡在上海长大的孩子,必定听见过“洋泾浜”这三个字,这与上海人喜好奚落别人的“陋习”不无关联。

小的时候其实并不清楚“洋泾浜”究竟是什么意思,只根据大人们戏谑的表情,模模糊糊地猜测这并不是什么好词。再大一些,就大约能感觉到,这是“不正宗,不地道”的意思了。因为,随着这“洋泾浜”的评价而来的,就是大人们对我沪语发音的纠正。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每当这时,总会有一股弄弄的憋屈和不甘。

曾经看到过一个小妹妹的求职简历,在“母语”一栏中填着“粤语”,那种对方言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我忍不住幻想她在打出这两个字的时候,神情是怎样的自信张扬。

上海人对家乡的自我认同感,我想,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在这一刻,我依然被这一纸简历所感染,这才意识到,原来沪语于我的意义也远不是“日常交流用语”那么简单。尽管我的沪语水平在顾老师看来,也只能算是“洋泾浜”。

这“洋泾浜”的由来,其实也算有点说头。它原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这条河浜便成了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原本细细窄窄不起眼的一条小河浜,两岸渐渐聚集起了形形色色的商人,一边来自世界各国,一边来自全国各地。操着各国各地各色口音的生意人,为了让买卖顺利进行,不知不觉间便形成了方便大家交流的、不那么标准的英语——洋泾浜英语。

不知这算不算最早在上海应用起来的“商务英语”?

老上海洋泾浜-现在已成延安路

都说上海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多年前,在电视还是家庭主要消遣项目的时候,每天不知多少遍要在电视里听到慷慨激昂的“海纳百川”这个词。当时只感知到了这个城市能吞吐一切外来文化的“海量”,却忽视了那一条条融汇所有生活细节的河流水浜,最后冒出千千万万“洋泾浜英语”这样的小水泡,“咕嘟咕嘟”地诉说上海这百余年来的不断融合与变迁。

现如今,早已没有人再使用当初的洋泾浜英语,甚至都不再有人奚落我的“洋泾浜”沪语。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人几乎快要将标准英语当作必备技能,分清英式和美式发音是基本操作,印度口音也能模仿一二。而这里的老一辈土著,遇到陌生年轻人,总会先以磕磕绊绊的普通话交谈两句。更甚者,与自己的孙子辈聊天也只能说普通话了。

上海人,在几十年间,从操着一口不标准的英语变成了操着一口不标准的上海话,再用了几十年,变成了几乎同步开始学习说话和英语,却独独不会沪语。整个过程不过一百五十年的光景,快得让人感到忧伤。

如今,家中最常得到“洋泾浜”评语的人变成了乔伊,史蒂夫连新上海人都算不上,嘴里偶尔蹦出几个沪语单词几乎已经耗尽了他所有的语言天赋——从他嘴里出来的每个词都是“洋泾浜”。我曾经悄咪咪地跟顾老师表达过这一层忧虑,就怕乔伊此生都不会说沪语了。虽然不会说沪语对他的生活不会有任何重大影响,却已足够在我心里落下遗憾。

乔伊前两周居然在幼儿园里学会了两首沪语童谣,当然还是“洋泾浜”,但也挺让人欣喜的了。其实,“洋泾浜”也无所谓,海纳百川的上海,能够包容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没准这将会是另一种海派文化呢?

2022年10月8日 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