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徽韵
黄山徽韵是一场大型的演出,相当于各种旅游胜地的演出一样的。比如武夷山的《印象大红袍》、桂林的《印象刘三姐》等等。以徽州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明清时“徽班进京”等历史故事为内容,通过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全力打造。
全场分为《四季黄山》、《天上人间》、《痴梦徽州》、《徽班进京》、《皖风徽韵》五幕,每一幕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也许是灯光的绚烂和徽州人的精彩扎实表演,很受游客欢迎。那些复杂高难度的杂技表演也经常出现在演出中,博得雷鸣般的掌声。
使我想起小时候,经常有安徽人来我们村庄演出,一般都是武打场面,比如一拳下去就可以把厚厚的几块砖石给击碎了,真枪实弹。安徽人名气也响当当了,我们当地人称他们为卖拳头的师傅。
在今晚观看的演出中,我对《痴梦徽州》很感兴趣,当地有俚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徽州历来是穷山恶水,山多田少,生活贫困。于是当地人家的男孩长大十三四岁就必须背井离乡,去学手艺,去学经商,而且学不成就别回家。徽商就此而孕育,成为雄霸中国经济舞台的主力。
这徽商的成功离不开在家那个妻子的隐忍,也就是徽州女人一生一世的付出。著名的黄梅戏《徽州女人》就把这种痛楚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梅戏艺术家韩再芬的精彩演绎,也让观众眼睛湿润。
我一边观看一边在想,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徽州女人用如此强大的定力,从青涩的十五岁少女,嫁入那个夫家。而丈夫却为了功名,一生未曾与自己同枕共眠,直至叶落归根的丈夫和他的妻子,贴面碰到也是陌路人,问她是谁。
古代的徽州女人从青丝等到白发,夜夜独守空房,却兢兢业业为夫家撑起一个门面。
而那个丈夫,要么在外求功名,一朝金榜题名时,却和其他女人洞房花烛夜。
要么在外做生意,生意时好时坏,做大生意的,在外娶妻生子是平常事;落魄潦倒的又羞于见家乡人,也不知浪迹在何处。
只有家乡的发妻,伺候公婆,打点家里家外,像小妈妈一样带养着小姑、小叔子。
烧饭洗衣拖地是家常便饭,还要种田采茶,异常辛苦,可是这就是旧式女子的命运。
但是这些女人却坚强地给孩子给世俗一个隐忍而伟大的家,牺牲自我,换来了家族安宁和幸福。你说她们可怜,某种程度也是可敬的,中国女性忍辱负重是全世界闻名的。
想想我们现代女子,自己赚钱自己用,恋爱自由,生活幸福。 如今我们但凡掌握点现代设施,一部手机就可以走天下。
看着台上的表演,想着经久的故事,我突然有了许多思绪涌来,感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