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
我就不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或者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之类老生常谈的话了,但是一大清早我是被窗外的虫儿给吵醒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阳光似乎还没有露出头来,外面的蝉声就响成一片。我看了一下时间还没到6点,我恨这些屁都不懂还天天“知了”“知了”叫个不停的生物。我也开始疑心当年孟浩然的心到底有多大,居然能在“处处闻啼鸟”的聒噪环境中做到“春眠不觉晓”。大概是恬淡的心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福消受,而反过来,也只有能走到这一步境界的人才有资格站在时代的顶峰吧。
就好像同为山水田园派的另一位大神王维的睡眠质量似乎比老孟更好: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实不相瞒,我就羡慕这样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睡得七荤八素的人,我常常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跟他们一样优秀。但是我又常常想不通,因为我没有花太多的心思在这个问题上面(不花心思,从来都解决不了问题)。虽然我每每怅然于自己的突然惊醒,但我又很快就能回过神来,接着这样安慰自己:“早起是个好习惯!”
早起当然是个好习惯,因为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早睡早起能使人拥有健康、财富和智慧。”
这自然只是富氏的一家之言,但我是可以给他找到论据支撑的。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个年轻人,在路上瞎逛的时候遇到一个老人把鞋子扔到桥下然后叫他捡起来。年轻人最开始疑心是碰瓷的,后来想了想(他毕竟聪明),这种行为得得到两千多年后才会出现,于是他就忍气吞声帮他捡,又帮他穿。后来老人逼着他早起来桥边相会,从第一天的平明到第二天的鸡鸣到第三天的半夜,终于他用十块钱从黄石公那里买到了江湖失传多年的《太公兵法》,成为开大汉四百年江山三杰之一……几千年配享武庙次席,大吃冷猪肉。
这是我浅薄的知识库中知道的最早关于早起的典故,后来的人们大概也都从中间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于是跟着学。
比如说,南齐有人叫王室子弟叫萧锋(不是帮主),喜欢书法但纸又不够,于是就天天都早早儿的起来,趁着窗台上夙夜积灰——在上面写写画画;
比如说,唐朝有个诗人叫李贺,每天早上就骑马外出,一边走一边把灵感记下来,交给书童扔到背篓里,就这样搞一天,晚上回去再整理。
比如说,民国有个文人叫鲁迅,因为有天上课迟到被老师批了,于是他感到自责不已,于是他第二天就狠狠的带了把刀去学校,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
结果是皆大欢喜的——这些人后来都成就一番伟业,可见早起的力量。
但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幸,萧锋享年20岁,李贺享年27岁,鲁迅享年55岁。我只是罗列了一点资料,你们不要瞎想。
早起这档子事,跟世界上大多数事情一样。本来就没有对或者不对,而只有合适不合适。但如今的社会舆论,总喜欢给人一种“你不这样就会死”的灌输方式。从吃饭到喝水,从读书到跑步,从旅行到健身,从早睡到早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马克吐温说:“别信早起带来的各种好处,尤其是昏头昏脑的富兰克林说的那一套。”
我之所以早起,不是信奉早起是一种什么神圣的仪式,只是单纯的因为我被窗外的知了吵醒了而已。
就好像知了之所以叫唤,并不是因为什么“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只不过是因为气温达到了24摄氏度以上。
——这是我准备出去锻炼的时候被漫山遍野的热浪给震慑回来才想起来的中学生物课常识。
——这也是自然规律,你违背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