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馨”之语语文 语花读书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八)

2019-01-20  本文已影响69人  雅馨居士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八)

                        王安石

摘抄:王安石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王安石。个性四十年不变。他一头钻进古书,同时洞察时事,深厚的历史感辅之以强烈的现实感。他自视甚高,看不起“流俗之人”。牛形人视物如射,可能已经射到历史的深处,并以此建立自己的坐标,把握自己的历史机遇。这大概就是所谓高人,高人的特征是历史感强,对时间的感觉异于常人,他眼中的十年二十年,只在弹指一挥间。

他是诗人,学者,却又能对政治老谋深算。这两种东西有他们各自的惯性所推动,向来不易糅合。

王安石既是变法的理论家,又是实践者。王安石是制造轰动效应的大师。 王安石犹如纤夫,拉着大宋这条船逆水而上。急流险滩,纤绳勒进肌肉,他咬牙瞪眼不吭气。还使出拳脚,对付一拨又一拨强悍政敌:这个尚未打趴下,那个又冲上来了。今天赶出京师的,明天到地方生乱。清理外部环境刚有起色,内部又闹将起来……王安石纵有三头六臂,比诸葛亮还诸葛亮,可他能把一艘万吨巨轮拉到他的目的地吗?

王安石轻视日常生活,对他的治国理念有不易察觉的重大影响。他是感性不足而理性有余的,这妨害他看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他不懂“生活世界”为何物。道德,风俗,民心,这些维系着国家长治久安的极其重要的柔性实力,在他的视野之外。苏东坡小他十几岁,却比他看得辽阔而细腻。动与静,速与缓的辩证关系,他显然欠思考。钢铁意志,视物如射,形成许多盲点,而“求意志的意志”,又使盲点自动隐匿。这就麻烦大了。悲剧不免,无论对王安石个人,还是对天下苍生。

这位击倒过无数对手的雄辩家,情商可能不够发达。王安石不贪女色不图富贵,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如果他在追慕远古的同时又能按常态生活,宏伟的变革辅之以常识、常情,那么,他成功的面积会增大,失败的可能会减小。

读书人的知识储备,决定他朝着为文为官的两个并行的方向,犹如一台车,换道不难。政治,文化,是二而一的东西。文化冲动很大程上是政治冲动,反之亦然。王安石嗜古书,念念不忘尧舜,与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一脉相承。

性格决定命运,个体的命运又影响国家民族。王安石生逢其时。可惜性格因素制约太多,政治团队付之厥如……

感悟:很小的时候,就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中,知道了王安石的高洁。后来又读他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对他的自信与豪气有了些许认识。再后来,对他和苏轼的不合,亦有所了解。

在小川先生的品读中,对他的智慧,强劲,豁达又有了深刻的认识。

庆历三年,范仲淹、欧阳修、韩琦等朝廷重臣,发起“规模阔大”的庆历新政。在新政闹的轰轰烈烈时,他虽心中有目标,但却不轻易被左右。扬州磨砺三年之后,父亲已去世,京师官员万千,没人帮他一把。求职信被湮没,就关起门来读古书。

丁忧期满,坚辞京官;开堂授学,名播四方。神宗初召,婉拒谢绝;神宗复召,安然稳接。他的政治智慧,在此时已绽放光芒。与神宗会面之后,他的变法开始高调铺开。不得不说,王安石,在施展政治理想时的头脑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人的一生,要面临多少诱惑,又有多少波折。只知前进,而不知用脑,怎么可能安然无恙?人的大脑,要和行动同步才能称得上是人脑。

再看他的“强劲”。接任宰相,实施变法,朝廷的反对声音很大。他亦能安然若素,几十年的老朋友与他的理念相冲图。虽对朋友的离去伤感,但变法的信念绝不动摇。一口气推出三个大法,势如破竹。他真的如小川先生所说,犹如纤夫。一首《桂枝香》,将他的主张明示众人。他要让大宋帝国江山永续,避免六朝五代的悲剧重演。为了变法,他失去朋友,甚至是亲手拉扯大的弟弟也与他离心,最看重的儿子更是因此殒命。他性格中的强劲,既是成事的主力,又是失败的根源。儒家奉行的中庸之道,在他的身上看不到。这也给后人一重要启示:“过刚者易折,善柔者不败”。

三苏与他理念不合,在苏轼因“乌台诗案”差点命不保夕之时。他不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施以援手。这份豁达,正是他高洁人品的印证。

当小人当道,被背后捅刀后,能毅然而然的再度罢相。作为一个曾经站立在权利顶峰,甚至可以和皇帝并起的人,他尝试过权利的滋味。能如此洒脱放手权利的人,生活中并不多见。然而,荆公他做到了。

不仅如此,晚年的他,对新法实施的诸多不足有亦很多反思。同时,回想变法过程中与众多亲朋好友的渐行渐远。下决心,一口气写出几十封信。当司马光走上相位时,虽二人理念相差甚远,但依然能从心底长叹一声:“司马十二,君子也。”他的豁达犹如明月,清澈明朗。

性格中的执拗是真实的,理性世界的豁达亦是感人的。他的一生,轰轰烈烈的在历史长河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对他的景仰崇拜,必将传承千秋。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