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读书

第一人称叙事的杰作——东野圭吾小说《回廊亭杀人事件》读后

2022-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水波杨山

因为今年3月18日,将上映由东野圭吾小说改编的中国版电影《回廊亭》,我便将《回廊亭杀人事件》原著重读了一遍。

——依然大受震撼。

1、

东野圭吾是创作力旺盛的高产作家,据说出书已达100本以上。

而其中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并不多。

因此,《回廊亭杀人事件》的第一人称叙事,显得颇为另类,当然,从阅读效果看,运用也很成功。

说起来,第一人称叙事,其实也算是作者赖以成名的绝活儿呢——他的处女作兼成名作《放学后》,就是第一人称叙事。

对比《回廊亭杀人事件》与《放学后》,会发现一个醒目的共同点,即是:

这两部从“我”的视角讲述的故事,都给人一种格外紧张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用时下流行的词来讲,又叫做“沉浸感”。

不得不承认,东野圭吾是运用第一人称叙事制造阅读的沉浸感的高手。

2、

在《放学后》里面,“我”一开头就遭遇意外,险些丧命,疑似有人预谋杀人。

其后的叙事,就始终令读者揪心不已,情节围绕“我”的疑神疑鬼、战战兢兢展开,经过无数悬疑与惊险,最后揭开谜底。

无独有偶,《回廊亭杀人事件》一开头也设置了一个紧紧抓住读者好奇之心的悬念——

先交待“我是一个老太婆,一个即将七十岁的老太婆……”

随即是惊人一转;

“进入浴室,我先在浴缸里放热水,然后站在洗脸盆前卸妆。眼前一张老太婆的脸,在模糊中逐渐退去,下面是年轻的肌肤,三十二岁的肌肤。”

原来,“我”是个年轻女人,假冒一个老太婆。

作者的叙事策略就是,先告诉你部分真相,然后带着你去寻找其余的真相,让你代入“我”出生入死的冒险历程,享受紧张刺激的体验……

3、

全书前半部分缓缓推进着扑朔迷离的情节,带给读者与“我”的,是迷雾重重的感受,而在不经意中奇峰突起,“我”突然目击了凶案现场,有人被杀,凶手当然不是“我”,而“我”于困惑和慌乱中,在现场留下各种蛛丝马迹后成功脱身。

然后“我”又若无其事地重新出现,不动声色地与警察一起寻找真凶。

有趣的是,警察查来查去,被各种线索困扰,头痛不已,而“我”与读者一起暗中发笑——案发现场许多痕迹,正是“我”无意中留下的。

这种读者与叙事者“我”共享秘密的感觉十分奇妙。

注意,这种共享,是读者与亲切的“我”,而不是与隔了一层的“他”。

这就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妙处。

4、

小说最精彩的段落,是“我”亲手复仇杀人的场面——

“我把握住时机,偷偷拿出预藏的锉冰刀,猛然从对方背上刺进去。……我高高举起锉冰刀,进行第二次攻击,这次直接刺进胸部。……接着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往她胸前刺一刀。”

读者“目击”了“我”的杀人过程,而其后“我”又成功脱身,并再度假装一无所知地出现在气急败坏的警察面前。

警察被“我”的种种伪装骗过,而读者与“我”看着瞎忙的警察偷着乐。

5、

小说的结局,当然是“我”揪出了真凶——“我”变身老太婆正是为此,不过,最后“我”与凶手一同陷身火海……

“霎时眼前一片火红,我们便陷入了白色的幽暗世界里……”

全书结尾的这句话很妙。

——“我”死了吗?

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

这一幕,如同《放学后》的结尾一样——“我”突然遇刺倒地,血流如注,在地上爬行,寻求救援……

——“我”当然没死。

——如果“我”死了,谁来讲“我”的故事呢?

2022-1-18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