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入门

2024-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晨峰_02c6

一、了解荣格

01 人格类型测试的理论鼻祖

一说到荣格,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跟弗洛伊德还有阿德勒并称为精神分析早期的“三大巨头”。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荣格跟现在很火的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测试还有很深的渊源。

这个测试的结果是用四个字母来概述你的人格类型,比方说INTJ、ESFP等等,总共有16种组合的结果,这些结果里的四个字母,每一个都代表了一种衡量个性的维度,16种组合就构成了16种人格类型。最早提出这种人格类型学说的,就是荣格。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在上大学甚至是中小学的时候,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心理学,但自己和同学们普遍都热衷于做各种各样的人格类型测试。这些测试有的背后有一些心理学理论,有的纯粹就是娱乐性质的趣味测试。

比方说,“测一测你是西游记里的哪个神仙或者妖怪?”这肯定没有什么专业依据,但大家还是会很有兴趣地点开测一下,有的时候还会很热情地互相分享:“你测出来的是什么?”“我的结果是什么。”

很多人也热衷于按血型、星座、属相等等来进行性格分类。这些分类当中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不同的性格特点、秉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我们喜欢去寻找这类信息,偏爱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就偏好按照类型来对事物进行分类,包括认识他人和认识自己,这让我们感觉能够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预测未来。

在可靠的人格类型学说里,荣格可以说是祖师爷级的人物,他在1913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就提出,人的个性可以基本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类型,它基本上等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内向和外向。在MBTI的测试结果里,它就是第一个字母I(Introversion,内向型)或者是E(Extraversion,外向型),所以我们津津乐道的“I人”和“E人”这两个概念,其实最早就是由荣格提出的。

后来在内倾和外倾的基础上,荣格又增加了两个维度的四种描述:

第一个维度是衡量一个人喜欢用怎样的方式获取信息,是倾向于依靠自己的感官从外部收集信息,还是更依赖于自己的直觉从内心获得信息。

第二个维度是衡量一个人会如何去做决定,是倾向于通过逻辑思考还是通过情感偏好。

这些对人的分类方法,荣格在1921年写的著作《心理类型》里就已经提出了,三个维度排列在一起能组合成八种人格类型,所以也有人也把它们统称为“荣格八维”。事实上,荣格自己并没有使用过这样的表述。

后来,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迈尔斯(Myers)和布里格斯(Briggs),她们是一对母女,她们在“荣格八维”的基础上做了完善,把它整合成一个测试量表,并且补充了最后一个维度——闭合或开放维度,也就是测试结果里的字母J或者P。

它衡量的是一个人做决策的方式,是倾向于迅速判断、决策去推进某一件事,还是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地收集信息,直到不得不做出决策。迅速判断的就是J型,保持开放的就是P型。

这样就演变成了综合衡量内倾-外倾(I-E)、感觉-直觉(S-N)、思维-情感(T-F)、判断-感知(J-P)的这八种性格维度的MBTI人格测试。所以你看,咱们现在流行的东西,居然是荣格他老人家一百年前玩剩下的,你说他是不是“遥遥领先”?所以他才有资格跟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还有阿德勒平起平坐。这就是所谓的经典,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02 荣格和弗洛伊德的恩怨纠葛

既然说到弗洛伊德了,那就不得不提他跟荣格两个人之间的恩怨纠葛了。他们俩的八卦实在太多了,限于篇幅,我们就简单讲一讲,大家适度“吃瓜”就行了。

一开始,荣格跟阿德勒一样,都是弗洛伊德的学生,跟随弗洛伊德学习精神分析。因为荣格比弗洛伊德小十九岁,弗洛伊德就觉得:荣格这个小伙子不错,很多观点都跟我不谋而合,适合做我的继承人。所以弗洛伊德特别器重荣格,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精神分析是一个王国的话,那弗洛伊德就是王国的缔造者,是国王,而荣格就是他钦定的太子,迟早要继承他的王位。

那后来这个太子为啥被“废黜”了呢?很重要的一个导火索是,荣格和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的看法不一样,并且没法达成一致。

“无意识”也叫“潜意识”。如果你听过我在非凡精读馆讲的另外一本书《改变世界的三种心理学思想》,你就会知道,无意识是发生在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活动,它很难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却影响着我们绝大部分人的行为和想法,甚至有人认为,无意识本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命运”。

关于无意识的系统的理论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它用了一个冰山模型来表示无意识和我们能感知到的“显意识”的关系。

(弗洛伊德“意识学说”的冰山模型)

荣格当然也认同这个模型,但是他跟弗洛伊德的区别在于:荣格认为,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还是太局限、太狭隘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仅仅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个人无意识”,荣格则认为,在个人无意识的下面,还隐藏着更深一层的无意识,也就是更深一层的“冰山”的“基座”,荣格把它叫作“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这个物种繁衍、进化到现在,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集体经验,是人类心灵最底层的精神积淀物。

集体无意识具体来说是什么呢?举个例子,在人类各个文明最早期的神话传说当中,都会存在很多共性的内容,文学和神话研究把它们称为“母题”。比方说,关于世界的诞生,各个神话体系里都会有一位创世神,比如咱们中华文明有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基督教文明有上帝七天创造世界的故事。

其次,很多神话当中都有一个人间仙境,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往往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比方说,中华文明有昆仑山,它是凡人修仙的圣地,姜子牙入世之前就在昆仑山修仙;西方文明有伊甸园,人类最早在那里无忧无虑地生活。

另外,神话中还都会有一座高山或者高塔,让人类有机会通往天界,比如东方神话里的不周山,西方神话里的巴别塔,但是它们最后都倒塌、毁坏了,人类和天神的世界从此就被隔绝开了。还有,很多民族的神话当中都有关于史前大洪水的母题,一般被描述为神对人类的惩罚:大洪水毁灭了史前文明和人类族群,少数人幸存下来,重建了世界,成为后世人们认可的祖先。

荣格认为,这些神话传说背后,反映的是人类文明早期不同文明、不同族群在彼此相对隔绝的情况下,对宇宙的起源是什么、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议题相似的思考和心理活动,这些人类早期的集体经验从出生起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这就是集体无意识。所以荣格一生其实都对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图腾、炼金术还有玄学很感兴趣。不了解荣格心理学的人可能觉得荣格是在搞迷信,但他其实是把这些素材作为研究集体无意识的第一手资料。

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对于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弗洛伊德是不太认同的。为什么呢?我在解读《改变世界的三种心理学思想》这本书的时候详细介绍过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内心的起源是从出生开始的,他一生都致力于寻找人作为一个个体,从他个人的早年生活当中残存、发展并影响到成年的无意识内容,也就是个人无意识。换句话说,弗洛伊德考察的是“个人精神进化史”。

而荣格所关注和更感兴趣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自人类意识诞生之日起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感受、观念、心理模式等等,它们在我们出生,甚至是出生之前就已经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遗产,印刻在我们的物种特征里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了。这就是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的差别,起始点不同,内容也有所差异。每个人的个人无意识都是独有的,而集体无意识则是人类共有的,你可以理解为,荣格研究的是人类心理模式的一个通用模型,在这个通用模型之上,每个人还具有融入了个人风格的专用模型。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听起来挺有道理的,那为什么“弗老爷子”就是不能接受呢?

因为我在解读《梦的解析》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弗洛伊德的教育背景是医学博士,接受的是严谨的医学训练,在他后来的研究当中,也是尽可能地使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他的临床和一手资料的。在弗洛伊德看起来,人从出生开始就带着远古记忆的印刻这件事太玄乎、太扯了,这种理论会污染他一手缔造的精神分析王国的纯正性。而对于荣格感兴趣的那些神话、宗教议题,弗洛伊德整体上也是持消极态度的,他觉得它们更多只是起到了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

从另一方面来说,弗洛伊德当时已经确立了力比多,也就是性驱力是人类最重要、最本质的生物驱动力,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当中的很多概念,比方说原型、阴影、自性,这些都严重撼动了性驱力在精神分析当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弗洛伊德最不能容忍的。最终,“太子”没有能“弑父谋权”,而是被“放逐”了。对于荣格来说,则是回到了他的故乡瑞士,建立起他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的王国。

03 荣格心理学是“伪科学”吗?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很有意思?今天,有很多人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够科学,而弗洛伊德当年却还嫌荣格不科学。那这些“不科学”的心理学为什么还需要被研究呢?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科学这回事,是不是把科学就狭义地定义为客观、可测量、可重复、能用数字表征等等的这一类特性。

心理学当中,有一部分研究的确是可以用量化、可重复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的,但是关于人类的意识、精神、心灵这样的议题,仅仅是可重复、可量化,那是不够的。人的精神世界当中有这样一个地带,叫作主观现实,或者叫主观心理现实,它跟客观物理世界的现实是不完全一样的。什么意思呢?

荣格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触过一个土著文明,这些土著人认为,清晨初升的太阳是神,当太阳在东方升起的时候,所有族人都要向东方顶礼膜拜。但是当太阳升到天空中之后,就没有人认为它是神了。初升的太阳和当空的太阳固然是同一个太阳,但是在这些土著人心中,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个是神,另一个就是普通的太阳。

这种类似的体验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有,比方说,当我们看到旭日东升的时候,会感到心潮澎湃;我们和心爱的人一起看日落的时候,会觉得浪漫、美好,但是没有谁会在大中午的时候,戴个墨镜专门去看太阳吧?我们虽然没有像土著人那样,把初升的太阳定义为神,但是我们在内心情感体验上,依然差异化地对待这些不同时段的太阳,这就是主观心理现实。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看着日出日落时,我们内心的情感激荡与我们远古祖先的是相通的,这也就是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所以,荣格和弗洛伊德,无论他们在理论观点上有哪些具体的分歧,但他们总体上所进行的研究范畴都属于“现象学研究”——这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关注的是人的主观经验和意识,以及万事万物在人类经验当中呈现的方式,也就是现实世界经过人的心理活动加工之后生成的事实。

对于人类心理、心灵这个领域来说,仅有科学、量化、分解式的研究是不够的,现象学研究是研究心理与主观精神世界非常重要的方法。

换句话说,科学研究能让我们更加逼近客观世界的真相,它让我们知道,太阳只有一个,地球围着太阳转;而现象学研究能让我们更加逼近人类心灵的真相,它的关注点是,我们为什么会对日出、日落产生情绪反应,而对中午的太阳就不会呢?它背后一定隐藏着关于人类心灵的知识和规律。

了解了现象学,我们再来看看荣格心理学。荣格创立的心理学流派叫作分析心理学,它其实就是一种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不断逼近人类心灵真相的学问。

所以,荣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灵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洞悉自己的心灵世界,争取让我们变得更加“人间清醒”。接下来,我就来逐一介绍荣格心理学里的关键知识点。

二、心理类型

荣格提出的第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我们前面在讲MBTI的时候提到过的“心理类型”,MBTI虽然增加了维度,实质上却是把荣格关于人格理论的重要观点给简化了。这种现象不是个例,学术界里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在向大众普及的过程当中,为了便于传播,通常会做一定程度的简化。MBTI的主要简化在于,它把人原本复杂的人格和个性给标签化了,好像人格的类型就只能划分成这16种,非此即彼,这其实是不符合荣格的原意的。

01 外倾和内倾

那荣格所说的心理类型,它的原意究竟是怎样的呢?首先关于外倾和内倾,也就是E和I,荣格认为,大多数人其实都不是典型的外倾型或者内倾型,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兼具外倾和内倾的一部分特征。

外倾和内倾与天生的生物因素有很大关系,但它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比方说,一个特别外倾的孩子,如果学校要求他安静、专注,家长教育他要沉得下心,那他也会习得一部分内倾的特点,或者内倾的行为表现。相反,一个特别内倾的孩子,如果学校和家长都鼓励他要去多交朋友,多去自我展现、自我表达,那他很可能也会发展出一些外倾的表现和技能。这是荣格的心理类型里最简单和最基本的一个分类。

02 四大心理机能:感觉、直觉、思维、情感

以上是荣格关于外倾-内倾的观点。接下来关于感觉、直觉、思维、情感这几个打分维度,荣格的观点就跟MBTI相去更远了。在荣格原初的理论当中,他把这四个概念统称为心理机能,也就是感觉机能、直觉机能、思维机能、情感机能,其中思维机能和情感机能是相对立的,感觉机能和直觉机能是相对立的。

(四种心理机能和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作者在这本书当中举了一个听音乐的例子,很直观地说明了擅长这四种不同机能的人各自的特点,他说:“听音乐的时候,有的人注重的是音乐的构成,这是以思维机能为优势的人;有的人是沉醉在音乐酝酿出来的气氛当中,这是情感机能;有的人不在意音乐,着迷的是声音本身,这是感觉机能在起作用;还有的人是因为音乐背后某种不可捉摸的事物而心潮起伏,这是直觉机能。”

03 优势机能 · 劣势机能 · 辅助机能

在荣格看来,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着这四种机能。荣格把一个人最擅长的那种机能叫作优势机能,而与优势机能相对立的那个就是劣势机能。荣格认为,劣势机能是一个人内心当中被压抑的机能,或者按照他的原话说,叫作未分化的机能——就是说,这个人从来没有学会如何去使用他的劣势机能,因为用不来。所以劣势机能就被压抑到潜意识当中去了,导致这个人在显意识的层面只会拼命地使用自己的优势机能,而避免去用劣势机能。

但是,劣势机能只是被压抑了,并非不存在了。这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因为劣势机能长期受到压抑,越不用越不灵,把它长期压抑到无意识里的结果就是,它势必会在某些情况下突然爆发出来,表现出来的形式就非常原始。

例如,以情感机能为劣势机能的人,他可能从来都没有学会用合理、节制的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所以会有既不符合一般的社会预期,也不符合他个人平日言行的情绪爆发。

上面我们介绍了优势机能和劣势机能,除了这两种机能之外,还有第三种叫作辅助机能,它指的是一个人除了他最擅长的优势机能之外,他第二擅长的心理机能是什么。辅助机能的作用在于它能够协助我们的优势机能进行信息收集或者分析,从而让优势机能更高效地工作。

比方说,同样是购物,如果一个人的优势机能是思维机能,辅助机能是感觉机能,那他在购物的时候可能就会去货比三家,仔细查看商品说明、买家评论,经过深思熟虑,甄别信息真伪,最后挑出最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商品下单。

但如果一个人的优势机能是思维机能,而辅助机能是直觉机能,那他可能完全不会去做具体细节上的比较,而仅仅是根据整体的行业态势、平台定位等等的大方向,做了个理性和逻辑的判断,然后就选择了一个最符合他整体判断的商户或者是产品下单了。

另外几种机能的组合,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书友们可以在留言区当中对不同的优势机能、辅助机能组合都会怎样购物进行推断。

我们总结一下,荣格认为,人内心当中有四种心理机能: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对于一个人来说,他通常会受到其中三种机能的影响,这三种机能分别表现为优势机能、辅助机能和劣势机能。其中,优势机能和辅助机能是一个人经常用到的,所以它们通常都处于显意识的层面,表现为这个人外显的个性特征。

相较之下,劣势机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它虽然不直接表现出来,但是会不断地积累能量,直到像火山爆发一样冲出潜意识,表现为反常举动,然后再归于沉寂,等待下一次爆发。所以,我们除了要看见和了解自己的优势机能之外,因势利导地发展自己的劣势机能同样非常重要。这就是荣格对心理机能的阐述。

(优势、辅助、劣势机能在人的意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

04 用心理机能更好地理解MBTI

了解心理机能的这套理论,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MBTI的测试结果:

第一,当你得出了测试结果之后,你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那四个最终的字母,而是你在每一个维度里具体的得分。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格外关注你的劣势机能。

怎么看你的劣势机能呢?就是在你的S、N、T、F这四个特质当中,得分最低的那个特质,就是你的劣势机能。

关注劣势机能会帮助你了解到,你潜意识深处的“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风险,你需要觉察它的存在,有意识地去训练它、约束它,这样它才能慢慢地以一种更成熟的、更细致的、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的方式展现和表达出来,而不会像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样,在某个场合突然就失控了、爆炸了。书里的建议是,一个人比较熟悉的环境,也就是安全环境,比方说在家里,或者是和真正的朋友之间,是可以有意识地去练习使用劣势机能的绝佳场所。

三、幕间:准备潜入“心灵之海”

讲到这儿,我们就把荣格提出的心理类型的知识点都讲完了。大家会发现,如果从显意识和无意识的角度来看心理类型这个概念,它其实有一半是落在显意识里的,比方说我们的优势机能和辅助机能,还有一半是落在个人无意识里的,比方说我们的劣势机能。这个知识点是荣格心理学里最容易理解的一块内容。

但接下来我们要讲的知识点会越来越抽象,因为我们需要从显意识开始更深处探索,先进入个人无意识,再进入集体无意识。由于这些无意识层面离我们的显意识太遥远了,里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它们也会更加有趣。

我觉得,如果把人类的心灵比作一片海洋,那解读这本《荣格心理学入门》就像是在心灵之海里的一次“潜水”。我们刚才是在最表层的显意识层面讲完了心理类型,接下来要开始探寻心灵之海深处的风景了。所以大家都准备好了吗?我们要戴上“氧气面罩”开始下潜了。

四、情结(Complex)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知识点,它是完全落在个人无意识里的,荣格把它叫作情结。情结这个概念从字面上就能理解,意思就是我们情绪、情感当中一个打结的地方,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集合物”。由于情结存在于个人无意识当中,通常我们在显意识里边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

01 词语联想测验

那荣格是怎么发现情结的存在的呢?他是通过一个实验发现的,这个实验叫作词语联想测验。我之前在解读《梦的解析》这本书的时候,介绍过弗洛伊德创立的自由联想法,词语联想测验也是自由联想法派生出来的一项技术,它是这么做的:

咨询师会快速地说出一个又一个单词,比方说咨询师说:“头,绿色,水,唱歌……”我们把它叫作刺激词。说完每一个词之后,咨询师会很短地停顿一下,来访者就需要在这期间快速地反馈出他所联想到的单词,我们把它叫作反馈词。

比方说,咨询师说“头”,来访者就可能快速反馈说“手”或者“脚”,但也有人可能会说“领导”;咨询师如果说“绿色”,来访者可能快速反应说“红色”,但也有人可能第一个联想到的词是“帽子”——你看,这就映射出来不同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由于词语联想测验要求的反应时间非常短,而且答案是完全开放的,来访者几乎总要下意识地说出自己联想到的反馈词,而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就会暴露出个人无意识里的信息。我们现在可以来试一下,我要连续说出六个刺激词,你来快速说出反馈词,看看你的答案是什么。准备好,我开始说了:

“有钱人,萝卜,粗暴,不正当,悲哀的,黄色的。”

你的反馈词是什么?你说出的反馈词有没有让你自己也出乎意料呢?除了让你自己出乎意料,你还可以着重关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反应时间延迟。就是说你得稍微想一会儿,才说出反馈词,或者你索性就卡在那儿了,迟迟都说不出反馈词。比方说,有的人听到“粗暴”这个词,他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父亲”,可能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遭受过父亲的粗暴对待,也可能粗暴就是他对父亲性格的主要印象,但是他又不想说出来,所以他就迟疑了一下,才会想到另外一个反馈词,比方说,他说出来“温柔”这个词,它是“粗暴”的反义词,但这个时候,他的反应时间已经延迟了。

第二种,没有产生什么新的联想,而是把刺激词又重复说了一遍,但是你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

第三种,对于某些刺激词有明显的理解偏差。比方我说“黄色的”,你理解成了那个“黄色的”。

第四种,表现出一些执着的观念。比如我说“有钱人”,你不假思索地说“傲慢”,或者说“很坏”。

第五种,听到刺激词之后,有一些特殊的表情反应,比方说挑眉毛、眼睛上翻,或者微微一笑等等。这些都可能会揭示情结的存在。

还有很有趣的一点是,词语联想测验一次性会连续测试一百个词语,当这一百个词都测完之后,它会从头开始重新测一遍,还是这一百个词,让你再反应一遍,目的就是要看,你跟上一轮相比,对于每一个刺激词,会不会再给出同样的反馈词。因为通常来说,大多数人在第二次测试的时候,给出的反馈词都跟第一次不太一样,但如果对于某个刺激词,来访者在两次测试里都固执地给出了同一个比较另类的反馈词,那就很可能预示着情结的存在。

02 情结的形成和对人的同化

那情结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之前在《改变世界的三种心理学思想》这本书里讲过了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它的原意是小男孩在三到五岁的时候产生的一种想要占有母亲、仇视父亲的心理,但他会发现父亲无法战胜,所以只能压抑这种仇视态度,反过来认同父亲的品格,以父亲为榜样构造了自己。这个过程是发生在无意识里的。

而荣格把情结这个概念展开了。他认为,不只有俄狄浦斯情结,只要是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想法、愿望、情感因为种种原因被压抑到无意识里时,这些压抑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和释放,那就会有情结围绕着它产生。

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情结有点像蚕茧,核心的部分就是那个被你压抑的原始事件,围绕着它的一层一层蚕丝,就是你在后来的生活当中所经历的、不断包裹上去的、跟这个原始事件相关的想法和情感,最后它就变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和念头的集合物”了。

举个例子,有一个小孩,他小的时候念书很一般,时不时地挨父亲骂,说他没出息,是废物,长大之后只能捡垃圾、喝西北风。父亲的羞辱和责骂让这个小孩又羞愧又愤怒,但是在这所有的情绪背后,是深深的弱小和无能感,这种无能感直接威胁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了,这很难被一个小孩子处理、消化,所以就被压抑到无意识里去了,成为一个原始的结点。

后来,他在学校里受人欺负、被孤立,跟堂兄弟姊妹在一起玩的时候被捉弄、嘲笑,想追求女生的时候遭到冷遇、轻视、拒绝等等,这些类似的事情都会激起他的愤怒和羞耻感,还有深深的弱小、无力、无能的感觉。

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贯穿了他的童年和青春期,发生了又湮没了,很多事情他后来都不记得了,或者记不清了,但是它们确实发生过,抑或由于他对羞辱和排斥比较敏感,他在主观心理层面还加强和歪曲了一些事情。直到他成年依然是他内心当中非常突兀的一部分,虽然只是在无意识的层面,却经常容易被激活,让他掉入相似的情绪陷阱和人际模式里。

讲到这儿,其实你可以想想,在你自己身上有没有可能存在着某种情结的影响。一个人如果觉察不到自己的情结的话,可能会一辈子都受到情结的摆布。因为一个未被处理的情结对人会产生很强的同化作用。

就像我刚才讲的这个孩子的例子,他长到成人的年纪,还会带着很强的自卑情结。所以说,一个巨大的、未被处理的情结,它会同化一个人的人格和三观,把人变成情结的奴隶,变成一个“行走的情结容器”。

03 情结的对立

除了把情结的外延拓展了之外,荣格还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情结往往是成对出现的,一个情结的存在,意味着在什么地方一定存在着一个跟它完全相反的情结。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还是拿前面那个有自卑情结的人来举例,这个人内心当中会有一个关于自卑和无能感的情结,但与此同时,他的内心还会存在一个跟这种无能感截然相反的对立的情结,我们可以理解它是一种自大、自负的情结。比方说这个人他心里可能会这么想:你们所有人都羞辱我、看不起我,那是你们眼光太差,其实我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等着瞧吧,迟早有一天,我会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让你们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上面这种自负的情结,它跟自卑的情结是完全对立的,但是它们会同时存在,对立存在的一对情结就很像中国的太极图,有阴必有阳,所以说,荣格心理学里有很多东西跟我们东方文化是异曲同工的。

这本书《荣格心理学入门》的作者名叫河合隼雄,他是日本的一位泰斗级的心理治疗大师,同时也是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的心理治疗师,他还是村上春树的精神导师。他在接诊那些有自杀倾向的日本青少年的时候,就经常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这种互为对立的两种情结同时存在。首先,这些青少年会非常有自卑感,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不如一了百了。但是接下来他们可能会说:“如果我死了,那地球上就能少一个浪费粮食的废物,这对于全人类来说也算是件好事。”再说着说着又会变成:“这个世界上像我这样苦恼的人一定不少,希望我的所作所为也能帮助他们脱离苦海。”

其实这句话恰恰是一种自负情结的表现,他明明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但是他同时又很看重自己的影响力,他觉得自己一个人都可能对这个地球产生影响,还觉得自己能够帮助别人脱离苦海。所以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情结往往是两两对立共存的,有一个比较容易觉察的显性情结,同时还有一个与之相对立的、不那么容易被觉察的隐性情结。

04 情结的投射

那除了对立共存之外,情结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发人深省,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会在不经意之间,把我刚才说到的那个隐性情结投射到别人身上。

什么意思呢?还是拿我前面提到的自卑型人格的孩子来举例,他在跟别人交往互动的时候,往往会把自负的隐性情结投射到别人身上,就是在他眼里,别人好像都特别自负、爱摆架子,特别高高在上,他们说的每句话好像都是在显摆、炫耀,或者是看不起他,从而令他那个显性的自卑情结好像更合理了。但其实别人可能完全没有这样做的意图,但是在他的眼里就会先入为主地觉得这些人都很自负。

而对于这个自卑的孩子的父亲,我们前面提到过,在孩子小时候学习不好的时候,父亲贬低说他没出息,以后要喝西北风。其实这个“没出息”很可能就是他父亲的隐性情结,它被投射到了这个孩子身上。与“没出息”的隐性情结相对立的显性情结就是“有出息”,也就是说,这个父亲对于有出息、出人头地这个目标应该特别有执念,特别想获得成功,这就是这个父亲的显性情结。

但与此同时,他会把“没出息”这样一个隐性情结投射到身边人身上,包括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孩子可能贪玩,或者成绩很普通,但是父亲就会把它放大,觉得这就是没出息的表现,是将来不能出人头地的预兆。父亲的执念透过语言和态度被反复地传递给孩子,他把自己的隐性情结变成了孩子的显性情结。

这种情结的投射原理其实就能解释为什么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人,包括在政界、军界、商界,或者是各种专业领域非常有成就的人,其中不少人选择的配偶是一个不太有能力的、平平无奇的人,或者是他们的子女表现得很平庸。但是,这些子女往往又很急于证明自己,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配偶和子女承接、内化了那些来自强势配偶、强势父母的隐性情结的投射,这成了他们的显性情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家之前可能多多少少都听过投射这个概念,但是对它的理解大多是负面的,比方说跟一个人争执的时候就会说:“你说我那些不好的,都是你自己的投射,不是我的问题。”实际上,人际的投射就如同自然界当中光的折射一样平常,它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而且往往并不是对方主观的,或者是带着恶意、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理解和接纳了投射的普遍性,我们也许就能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投射就仿佛是一座桥梁,如果我们经常观察和反省自己在别人身上都投射了些什么,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在回避什么、恐惧什么,或者固着于什么。投射是我们的无意识在人际互动当中外化出来的部分,是了解自己的最好时机。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值得关注,叫作投射的撤回。比方说,一个人经常把内在的权威情结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可能他看到领导,或者其他地位比他高的人,都会产生恐惧,觉得对方脾气很大,生怕跟对方接触。但是,可能在一个偶然的场合,他发现某个身处高位的人其实非常平和、好相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会意识到:我原来的看法好像也不是很准确。进而发现,自己之前体会到的那种恐惧感可能并不是来自对方的气势逼人,而是自己内心的情结投射作祟,从而就慢慢地改变了这种看法。这就是投射的撤回。

投射的撤回也是心理咨询能够发挥疗效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询师往往代表着一个权威的客体,但他也是一个与来访者以往经历当中所了解的权威人物有很大不同的新客体,他在具有权威和力量的同时,并不把这种力量用于批评、威胁,也不用来比较和炫耀,而是用来给予安全和支持。这个新客体可以松动来访者以往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和投射,慢慢形成新的、更健康的客体关系。

以上就是荣格对于情结的主要观点。情结是荣格提出的一个比较经典的概念,他也拓展出大量的治疗手法帮助来访者化解和消除情结。其实,意识到情结的存在,觉察到情结的投射,这种觉知的提升本身就能帮助我们更有意识地挣脱情结的束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