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提醒着平凡的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就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人。
比如每天读书写作时必洗手净面,端坐于书桌前。因为我觉得这件事需兰心蕙质,只有干干净净才配得上这四个字。若不是没有香炉,我想我会连熏香都点上的。呵呵,是不是有点装逼?
每次外出时,我必打扮收拾得体,然后和家人交待一声:我出去做某某事去了,听人答应一声才会出门。从未不顾形象邋里邋遢或不和家人交待就出去,除非当时家中无人。因为我觉得收拾得体,是对自己的爱和尊重;和家人交待再走是对家人的爱和尊重。
还有吃水果时,我儿子会想办法把水果切的很好看,然后再装盘,淋上沙拉,插上牙签,才开始津津有味的吃起来。我觉得挺有生活情趣,把简单的一个水果吃得这么有情调,是这个孩子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
在今天以前,我没想过这是生活的仪式感,我只是把它当作生活习惯去坚持。
也许有人说,你这叫什么仪式感,你这就是装逼!
如果这种装逼可以让平淡的日子鲜活起来,可以让本无意义的人生丰盈起来,那么这种装,我愿意装到底。
那么,什么是仪式感呢?仪式感和仪式是一回事吗?
关于仪式,我查了资料。
二十世纪的人类学家,专门研究仪式领域的维克多·特纳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伴随着仪式:诞生、成年、结婚、为人父母、工作,升职,职业专业化的确认,死亡。每一个事件发生都伴随着仪式,通过仪式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
从维克多·特纳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仪式无处不在,它是人类文明当中一种普遍的社会活动,一种特定的行为模式。通过它,强化时间的流逝,使无序的生命变得有序,为人生寻找到实现价值的路径。
在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爱克苏佩里所著的《小王子》一书中,对仪式也有描述:
“你每天最好在同一时间赴约。” 狐狸说,“比如,你定在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开始,我就感到高兴。时间越临近,我就越高兴。等到了四点,我就很激动,很兴奋;我就认识到幸福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该从什么时候期待你的到来。我们需要仪式。”
“仪式是什么?” 小王子问。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 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与其他时刻。”
小狐狸说得很清楚,仪式,使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这就是仪式赋予我们的意义。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使本无意义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使平淡的人生焕发光彩。
在有些版本里,这本书里的“仪式”两个字被翻译成了“讲究”,我觉得这个讲究二字更趋于仪式感。
仪式感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象小狐狸所说的,定下来的时间,它就会在等待中兴奋激动,这就是心理暗示的表象。仪式感就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就是一个很庄重的仪式。升旗手护旗手们就是怀有一种强烈的仪式感,才能通过辛苦的训练,把那些坚毅的表情动作,庄重的军礼,做到位。从而感染着每一个参加观礼的人们。观礼的人也从这种仪式中,油然而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等等感受,这就是参与其中的仪式感。
最常见的结婚典礼,也是一个很庄重的仪式。新郎新娘携手共度人生,当着众宾客,互许诺言相伴一生,多么神圣多么庄严的时刻。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怀有神圣的仪式感,在那个众人瞩目的时刻,新郎或新娘会不会失措,甚至笑场?当然,在那个喜庆的时刻,偶尔笑下场也无伤大雅,可不得体的笑场,只怕被人觉得有脑子不够用之嫌。
所以,在那些重要的仪式里,怀有神圣庄严的仪式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仪式感,才能使那个庄严美好的日子不同于平常日子,使那一时刻区别于其它时刻,使平凡的我们变得不平凡,才能在那个难忘的日子里,留下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平淡的生活里,小小的仪式感也能让眼前的日子与平常不同,那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费点小心思,不多花费一分钱,就能提高生活格调,干吗不要仪式感呢?好时光,值得我们好好装扮,慢慢度过。仪式感也是一场自我修行。恰如其分的装逼,就是仪式感。
仪式,提醒着你时光的流逝,到你该干什么的时间了。
仪式感,则提醒着平凡的我们,生活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静心漫时光 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