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度夏

也许有人会好奇地问,在那不通电,无电扇无空调的年代,乡下人是如何度夏的?
这情景,对于当今日益娇贵的人们来说,的确难想像。其实也还还好,乡下人度夏有许多天然的优势。农事虽忙,庄稼人更会安排自己的事儿。常常起五更烧火做饭,把地里的农活打理好了,吃完饭,日头才刚挂树梢,慢慢发起威来。
河滩有一大片杨树林,浓荫如盖,是难得的天然氧吧空调,村民把自家篾席躺椅,都请到那里去。湾里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可坐可躺,吹牛聊天,家长里短,尽兴调侃。渴了,旁边塘水清冽,将那比磨盘还大的荷叶窝成水瓢状,舀了喝,咕嘟咕嘟,凉爽清甜。农家砖瓦房,通风透气,堂屋与厨房前后相连,不时有穿堂风轻轻拂来,好个无声无形的自动电扇。
一把把蒲扇,也是解暑的重器,其功不可没。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摇呀摇摇呀摇,摇来摇去,就把那酷热难耐的夏天摇过去了。
乡村的夏夜,是从晚饭开始的。每当晚霞散尽,男人们便在大门前的空地上撒水降温,一会儿湾子里便摆起了简易床、竹床、竹椅,饭桌凳的“龙门阵”,赶集似的热闹!简易床是临时搭建的,将门板或竹簾搁在两条长凳上,铺上篾席,扯起蚊帐。家庭主妇提来一桶清水,认真而细心的把竹席抹了一遍,泛起几许清凉。
农家晚餐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刚刚度过一阵青黄不接,饥荒难耐的日子,麦子已磨成白花花的面粉,"双抢"过后,女人们有了闲工夫,翻起巧来做面食。什么荷叶粑、火叉粑、韭菜粑,做完了,脚手快当的便好奇地嘻嘻哈哈,相互串门,亮出自个的厨艺,交流切磋。
刚出锅的玉米棒子,黄灿灿透着清香,入口清甜,撩拨味蕾。这时,果令瓜果菜蔬,都争先恐后粉墨登场。自制的凉粉,新鲜的香瓜西瓜是解暑的高手。
知鸟叫了,新谷跳了,蓝花碗盛上一碗新米粥,面上浮起一层黄油蒙子,盐豌豆,腌豆角最走俏,左手举箸,右手捏一个荷叶粑,搛一颗盐豌豆,咯嘣脆,咬一口粑,暄松筋道,忽啦啦,又猛喝一阵新米粥,那种畅快满足,直透心底。
少年娃们不安分,便相约着到村村东头的堤上乘凉。夹一把纸折扇,一张苏席,抱一个大香瓜宵夜。一路上,说笑逗闹。堤边的石爷爷是孩子王。他肚子里装满了何三麻子的智慧故事,他讲了一个又一个,绘声绘色,他总也讲不完,娃们总也听不够,笑不停。有萤火虫知道了,提着灯笼火把赶来。小伙伴们,又围上去扑打追逐,汗珠从头发林里滚出来,露珠似的挂在鼻梁上。在王爷爷的呼唤声中,娃们又围拢来,分吃香瓜,然后躺着数星星。赏月亮。凉风习习,眯睡一会儿,浑身转凉,才回到各家门外的床席上,一觉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