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六十年代回国日记我们爱写日记

回国日记2上:林大

2017-08-13  本文已影响357人  慕读

2017年6月5日 星期一 哈尔滨 晴

起得很早,但按新西兰的时间算,已经是上午了。

早餐吃的是Paul哥昨晚给的粽子,南方粽,有好几种馅儿,真空包装很精致,硬纸板做的包装盒也很精致,纸提兜更精致,舍不得扔掉,留起来装东西用。

我要坐公共汽车去林大。我特别想念国内的公共汽车。新西兰的公车太少了,半小时、有时一小时一趟,而且票价贵的离谱,比自己开车的花费还多。

从住宅楼走到大路上,就见一大堆人群、一大排站牌,和一辆接一辆的公车汽车。我想问问去林大坐几路,车票怎么买。刚开口没说两句,人家的车就来了。好在我不着急,最后问明白了,有好几路车开往林大方向,而且所有的车都是一元一位,自己投币,不找零。

我兜里最小的钱是20元面值的。正好路边有一位卖报纸的老大爷,便走过去想要买一瓶水。老大爷拒绝道:“这么一大早,哪里有零钱找给你?”我讪不搭地把钱攥回手里,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人群一阵骚动,又一辆车进站了。我随着人群挤上去(不挤还真的上不去),匆匆忙忙把手里的纸币塞进司机边上的玻璃盒子(或许是透明塑料做的)。司机侧着脸一直盯着那个盒子,确保每个人都往盒子里塞过钱。

林大校牌前自拍 三十年前的林大校牌

三十年前的林大牌子,字体纤细,有动感,有活力,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就像照片中的我和L同学。(L同学的西装口袋里插着钢笔,我穿的也是西装——牛仔布的)

大门口边上的教工信箱室 年久失修的老木门,现在大概没人寄信了。

二十年前,我每天进出此门无数次,期待着那封信的到来。

这封改变我人生轨迹的信就是从信箱室里取出的

按要求,邮资是预付的,信封是我们自己写好了地址,和申请材料一起寄到北京办事处的。

校园比以前大了好几倍,竟然还有校内穿梭车,一元一位,随上随下。

这种穿梭车只收现金,总算找到机会把我的整钱破开了。我这时才想起来,早晨攥在手里的那张20元纸币已经被我塞进了公共汽车的投币箱里,奇怪,怎么没听见那位司机表扬我呢?

主楼被接高了两层,木窗全换成铝合金的了,原来通向楼顶的铁梯却没有加长

三十年前的我能徒手从这条梯子上爬进五楼的教室–––年轻真好!(详见《政治考试记》

主楼方厅,我担任系学生会宣传部长时的主战场。

那时没有打印机,不靠照片,全靠笔和画板。曾经对每次书画展的评比都斤斤计较,其实并没有多少人会站在橱窗前仔细看,大家都是一走一过而已。

在主楼走廊的这个拐角处,我找到了我大学里的第一张画板

刚到哈尔滨时,没有钱买画板。这个检修口的门板尺寸虽然小点儿,但也能凑合着用。

通向图书馆的小路,还是这样熟悉 有着无数回忆的图书馆

林大另建新图书馆了,这个老图书馆改成了法学院。天才节目主持人沈南常提到自己是(东)北(林)大法律系毕业的,指的就是这里。每当我需要介绍自己的母校时,都会自豪地说,“我和小南是校友”。

理化楼,三十年前刚建好就被审定为危楼,现在仍巍然屹立

我授课的教室在八楼,指导毕业班的制图室也在八楼。由于电路系统不合格,电梯不能用,每天要爬好几趟八楼,因为只有一楼厕所有水。

穿上了三十年同学会的纪念衫在三十年没换过的风景前照相留念

这种大幅面的打印照片,在三十年前很少见,理化楼建成后,每天都有人特意来这里照相。

我请一位路过的同学为我在这个特别的角度拍了一张,并脱下外套,露出我设计的同学会纪念衫。(详见《向30年同学聚会献礼》

三十年前的风景与风华正茂的少年

照片里的人除了我以外,现在或是教授、校长,或是总经理、董事长。

吕文新
2017年8月整理于新西兰奥克兰


上一篇 | 回目录 | 下一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