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芳华》

2018-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江边树

      在没走进电影院之前,看了《芳华》的宣传介绍,就对这部片子充满了极大的期待。原因有二,一是近几年在看腻了“致青春”系列的现代文艺电影后,想着同为“Youth”主题的《芳华》会不会有不同的视角。二是对冯小刚新的艺术实践有所期待。

        观影前,本以为是部催泪的作品。但看完整部电影后,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催泪,但是中间有好几处我明显感觉到了内心颤动的声音。是的,有一些细节是打动到我了,由于没经历过那段历史,我很难揣测冯小刚想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什么。所以电影结束后,我怕自己的认识太粗浅,就跑去翻看各种影评。然而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认识,看问题的角度都各不相同,但是打动到我的那些细节显然也打动了其他人。

        先说主人公刘峰:  电影前期通过刘峰为战友们带东西,修东西,吃破饺子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活雷锋”的经典形象,但真正让人内心一颤的是当炊事班的师傅要求刘峰帮忙抓猪时,一句“因为他是活雷锋”,让人瞬间嗅到了道德绑架的味道。刘峰可能本性是个善良的人,但又恰巧坐上了那个集体,那个体制为他量身制作的助力器,本来发自内心的简单善良一次次被放大,被浓墨重彩地宣传。这样一来,年年先进,次次标兵也理所当然,就这样,刘峰一步步被大众推上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坛,而他自己也在这样的光环中渐渐辩不明这样的自己到底是真实的自己还是外界包装出来的自己。后来。当他听到磁带里传来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时,一直以来禁欲的“活雷锋”心理堤坝一下就崩塌了,激动的说道“这每一句歌词都在说我啊”,那一刻,他忘记了身上的光环,第一次赤裸裸的展露了本我,紧紧抱住林丁丁倾诉衷肠。可是,他自己尚且可以接收这样真实的自己,因为这个自己一直偷偷活在内心深处。但是林丁丁不能接受,周围的任何人都不能,在他们眼中,刘峰是“活雷锋”,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大英雄,是始终甘于奉献的大好人。医生干事可以抱林丁丁,摄影干事可以抱林丁丁,你刘峰就是不行。名这个东西,让人很容易没边儿,虽然时代变了,有些套路始终没变。

        再说何小萍: 她带着原生态家庭带给自己的伤害和自卑走进部队文工团,试图在那里获得哪怕一丁点的尊严。为了获得演绎A角的机会,她拼命练习,也一直在等待。但是当真正的机会摆在面前时,她却用并不怎么聪明的小技俩做了勇敢却无畏的反抗。试想,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对曾经让自己魂牵梦绕,挥尽汗水去争取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是抵触与反抗。是的,是失望,是绝望,是万念俱灰。很难判断她从什么时候开始对这个集体,对周围的一切没有了一丝的情谊和信任。也许是军装事件,也许是假胸风波,也许是朱克的丑陋嘴脸,但毫无疑问的是,最后的一根稻草应该是自己心中最完美纯洁的好人刘峰被调去伐木连。从那一刻开始,她的脑海里记住的只有刘峰陪她跳过的那支舞;她唯一可以信任,可以当作精神依靠的人只有刘峰。而现在,这个人也从眼前消失了。到后来,她从战前医院顺利归来,被冠以“英雄”的称号时,一直以来都在追求尊严和关爱的她却精神崩溃了。全片这一处是多么的讽刺,先让一个人万念俱灰,再让你无上荣光,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命运竟是这般富有戏剧性。在最后一场慰问演出中,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她体内的记忆一点点恢复。她可以什么都忘记,但就是不能忘记刘峰陪她跳过的那支舞蹈,这支舞蹈她应该在无数个夜晚回味过无数遍,因为这是她心中唯一的温存,唯一的记挂。当她穿着病号服在偌大的操场上翩翩起舞时,那是她一个人的主场,一个人的芳华。关于何小萍,观影过程中最大的不理解是她为什么在偷拿了别人的军装后拒不承认。后来才想明白,她怀着对人格尊严的极大渴求来到这个集体,这是她唯一想在这里获得的东西,如果一开始这道防线被攻破了,估计她很早就穿上了病号服。人越是缺乏什么东西就越会格外珍视,甚至愿意用更大的代价去换取那么一丁点也不可惜,这是何小萍的悲剧,这大概也是人性的悲剧。

        关于萧穗子,我觉得这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她游走于郝书文,陈灿等高干子弟,也与刘峰等人打成一片。她一面是郝书文他们欺压何小萍的帮凶,一面又是除刘峰之外唯一一个对何小萍有怜悯之心的人,但她同时也是一个可怜的人。没有刘峰式的光环,她对待爱情更加的开放大胆。她内心一直热情似火,直到郝书文的一句“毕竟我们也算是门当户对”,狠狠浇灭了她心中的那团火。我想如果郝书文说出别的什么理由,萧穗子应该还不会放弃,唯有这一点,她一点办法也没有,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父亲是“臭老九”这一事实。

        陈灿和郝书文是那个集体里占尽了优越感的人。这种优越感可以让郝书文心安理得地说“江山都是我们打下来的”,可以让陈灿对萧穗子只撩而不负责。这种优越感可以让他们面对时代变革提前做好转型准备。这种优越感甚至可以让他们在新的时代疯狂拿地圈钱。而这种优越感之下培养出来的门当户对的价值观把萧穗子的爱情梦撕的粉碎,再用脚狠狠踩到地下。

        关于那个时代,有人说冯小刚过度黑化了那个时代,那个集体丑陋的一面。很多人也站到了电影的对立面据理力争: 这个集体里团结互助、并肩作战的战友情深才是主旋律。是的,我不否认,但是描述战友情深的片子还少吗?如果光展示天下和谐太平,又能引起我们的什么思考呢?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红色政治的文工团也不例外,任何能够反映时代悲剧,反映人性的蛛丝马迹往往都潜藏在普通人的矛盾之中。

        关于阶级。很佩服冯小刚的一点是影片大胆的展露了原生的阶级属性对小人物命运的决定作用。相同的政治任务,让不同追求,不同视角,不同性格的小人物交织在一样的芳华年岁,任由其碰撞,发酵,爆炸。家世显赫如陈灿,郝书文,他们对刘峰拼尽全力去维护的“活雷锋”这样的荣誉光环嗤之以鼻,因为他们根本不靠这个过活。只有底层阶级的何小萍,只有在她的眼里刘峰是完美的,是美好而不敢亵玩的神,那是她曾经确信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的东西。而知识分子的女儿萧穗子,每一次都在利益和良知之间做着艰难的选择,对上,她可以趋炎附势,对下,又可以心生怜悯。

        关于变革。面对时代的变革,萧穗子,刘峰,何小萍都是被动变革,他们对过去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在最后一刻还抱有幻想。而陈灿、郝书文、林丁丁等人借助自身优势在事先嗅到了改革的风吹草动后,就果断放眼未来,筹划下一步的打算,所以,在一场“送战友”的欢送会后他们可以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路子顺利留洋、成婚、拿地,而被变革的刘峰等人在时代洪流中被迫谋生。

      关于影片本身。听说最终呈现的影片是扯档后经过了相应的整改,但依然有这么多的高点供人揣测。虽然没去刻意去解读影片的政治隐喻,但我始终觉得片子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背景画面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秘密,也许只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能明白冯导真正想要展示的东西吧。我始终觉得优秀的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倡导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而是能够引发更多人更深的思考。这一点,《芳华》显然是做到了,所以我坚持认为它是一部好电影。

        “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他们已经芳华已逝,面目全非”。片末的旁白莫名的戳中泪点,是啊,不管过去怎样的苦苦追寻,颠沛流离,最终都会归于平静,归于年华老去,归于每个人该有的宿命。

        没有人永远芳华永驻,但总有人正值芳华。时代没变,只不过换了一件新衣裳;芳华未逝,只不过换了一张新面孔。故事还是原来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底色换成了新颜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