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第九天  好好说话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天使再次降临

001有限时间内容太多

有时我们恨不得把知道的一股脑泼出去,不吐不快,以为自己说了很多有趣有料的事,殊不知人家记住的,压根只有第一句话。

在一次说话中,能够把一件事说清楚,就已经很成功了。如果一件事里还夹杂着其他几件事,听的人会有很大压力,也很难记住。

大脑在接受信息时,前面的信息总会自动被新的信息覆盖。

阅读时,看完一个知识点如果不停下来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相关经验进行反思应用,而是直接学习新的知识点,会发现,很快脑海里只浮现刚刚看到的知识,之前的知识点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看完之后一脸懵逼的回忆不起看过什么内容,也是这个道理。

看完一本书通过写作输出,想要面面俱到的谈到每个知识点,注定是会浅尝则止,达不到输出内化的效果,对读者来说,也增加了阅读的压力。还不如针对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知识点说细说深说透。

002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听众听了多少

我们说话的效果,真的不取决于自己多有才、怎么的引经据典、口若悬河。说得再好,听众没有听进去,也是白说。

首先要引导听众进入听讲状态。教授说的内容再精彩,也传达不到课堂下在打瞌睡的学生耳中。

很多人在演讲前会与听众互动,活跃气氛,通过搂抱增加亲和力。毕竟只有听众认可你这个人,才会对你说的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

通过合适的开场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例如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入,人天生就喜欢听故事的。或者直接声明,我接下来的说的可非常重要,曾经有人要花一百万来请我演讲,你们可要留心听哦。

对什么人,说什么话,以对方觉得感兴趣的方式呈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不是一篇演讲稿反复用几十遍。

多用事实带动道理,毕竟事实是客观的,而道理多是主观的。对于还没能接受某个观点的听众来说,直接说道理会下意识反驳,而事实则不会,我们只需对事实加以引导。平时要养成收集事例的习惯。

最后,再确认对方是否能够理解自己所说的,问一下,刚才的观点,我有表达清楚吗?

根据目的,练习用三言两语把一件事说清、讲透,以对方觉得有趣的方式说出来,是接下来要做到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