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0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希_92f4
赏析-诗与《论语》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朱熹是大儒,当然很熟悉孔子与曾点的这段对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提笔写就了这样一首小诗。胜日—一个美好的春日,点出时间;寻芳—交代主题,到野外踏青。泗水滨—曲阜境内一条河流,说明地点。一个新字高度概括春回大地焕然一新的美景,及诗人兴高采烈、耳目一新的内心。不虚此行,收获满满。三四句互为因果,东风带来春的气息,使得大地回春万紫千红;另一方面,由于大地的变化,让人识得东风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作诗时大宋早已南迁,泗水已是金人地盘。终其一生,诗人没有也不可能到泗水走一遭。那他为什么还要写去泗水寻芳呢?这正是诗意味深长的部分。这是他在向长期在泗水边传道授业的圣人致敬,以泗水暗指孔子门庭,以万紫千红的春光,指读圣贤书的精神享受。写诗是写诗,讲道理是讲道理。一个是诉诸情感;一个是诉诸理性。两者似乎很难放在一起,朱熹就有这样的本事。把想说的道理融入非常生动、浅显的形象和感受当中。我们把它当成纯粹的写景诗读,当然没问题。当成耐人寻味的说理诗也行。怎么读都读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