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了半辈子“嫁女儿”的这个导演,是是枝裕和的精神导师
听说最近你们都组团去看《小偷家族》了,是枝裕和这几年在国内实在是火得不行,看来人们在好莱坞高刺激特效片的狂轰滥炸之下,偶尔也需要《小偷家族》这样平淡却细腻入魂的影片调节一下心跳。
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如果你喜欢是枝裕和,你一定是个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人。
对于这样的人,FUN叔要安利另一个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资深影迷一定对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是枝裕和就被看作“小津安二郎的继承人”。
小津安二郎虽然是枝本人并不认同这个称谓,不过这二人的电影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在主题上,常常涉及家族、父母与子女;在风格上,都细腻寡淡,聚焦于日常琐碎,节奏缓慢却余味醇厚。
小津虽然身居影史上最伟大导演之列,但现在的人可能无法接受他电影里的价值观。小津制作于二战后的那批最优秀的电影,主题基本上只有一个:嫁女儿。
《麦秋》(演爸爸的演员比演哥哥的小三岁……)设定往往是这样的:家中无母,正值婚龄的女儿和老父亲生活在一起。女儿大了,就要出嫁。不仅老父亲急,各种亲戚朋友也都争着给她介绍对象。而女儿却不想嫁人,原因是:我走了我爹生活无法自理咋办?父爱如山,老父亲表示我一个人也能过,你不用理会我。其实女儿本身也是向往爱情的,于是和其中一个相亲对象彼此产生好感,故事往往以婚礼结束。
《秋刀鱼之味》(年轻时的岩下志麻真是惊为天人)听FUN叔这么说,你会不会觉得这故事放到任何一个树洞吐槽号都会被踩到死?
所以说,女权主义者、不婚主义者,一定不会喜欢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和原节子不过,哪个年代都有一批小津的死忠粉,翻来覆去的刷小津的影片,孜孜不倦地谈论着小津电影中强迫症般的相似性,比如:
相似的片名(《晚春》、《麦秋》、《早春》、《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
在相似的角色上使用同一个演员:“永远的父亲”笠智众和“永远的女儿”原节子,甚至人物名字都很少变化,父亲通常叫周吉或者周平,女儿通常叫纪子。
父辈们都喜欢欣赏庭院,谈论天气,泡酒吧或咖啡馆,酒吧不是叫若松就是叫Luna,咖啡馆不是叫弓就是叫葵。
原节子给你比个心从《晚春》(1949)开始,到其后的《麦秋》(1951)、《彼岸花》(1958)、《早安》(1959)、《秋日和》(1960)、《秋刀鱼之味》(1962),小津仿佛将“老父嫁女”这个题材当做了对电影的“纯洁理想”,一遍又一遍,不知厌倦。
所以,不喜欢小津的人会觉得,小津的电影,只看一部就够了。事实上,即使是小津的粉丝,也常常因为影片内容的相似性,互相混淆。
在小津的电影里,大龄剩女是不幸的,女人需要靠婚姻获得人生幸福。《秋刀鱼之味》中,父亲周吉偶遇了自己的中学老师,老师的女儿为了照顾年迈酗酒的父亲,一直未婚,显然成了众人眼中的“剩女”。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走上这条“凄惨”的道路,周吉开始着急起了女儿的婚事,全力以赴为女儿物色合适人选,最后将女儿顺利嫁出。
《晚春》中,女儿担心老父亲孤独一人无人照料,不愿接受相亲。于是父亲骗她说自己也有再婚的打算。在一次只有父女两人的短途旅行中,父亲百般叮嘱女儿,女儿只好听从了父亲的意愿。
《秋日和》可以说是《晚春》的翻版。总是扮演女儿的原节子在《秋日和》中,扮演起了母亲的角色,父女关系也置换成了母女关系。女儿因不愿母亲孤独生活,不肯嫁人。而她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她的婚事操心。于是“为女儿找对象”变成了“先为母亲找好对象女儿才肯出嫁”。小津贴心地在剧中设置了一个丧妻的中年男性的角色,在节子得知自己也要被介绍对象之前,他们就已经成为众人眼中天经地义的一对。不过最终节子没有选择婚姻,女儿也顺利嫁人。小津的电影好像总是逃不出“女儿出嫁,老父老母开始独自生活”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小津虽然拍了一辈子“嫁女儿”,却终生未婚,原节子演了这么多个出嫁的女儿,却终生未嫁。
和老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小津安二郎如果一个导演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当代家庭生活的种种困境与和解,他要么成为庸人,要么成为大师,小津显然是后者。而是枝裕和呢?他已经走上了自己的一条路。但会不会成为后世影迷眼中和小津一样伟大的导演,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