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快乐作文教学之美在于“无痕”
杨克顺 真快乐作文创始人 被业界和媒体称为“快乐作文之父”
泰戈尔曾有诗曰:“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起初读到这句话时,由于不懂句子的大意,固以为这是一种无能,错悟了其“无为”的超然的境界,也错失了我对作文教学顿悟的良机。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后,偶尔读到一则浅显易懂的故事,才引发我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思考。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
一天, 一个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奈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饮料,但他却不知道如何打开。他把易拉罐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他听到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饮料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样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座位上把手伸进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里,拿出饮料递给妈妈。妇女把饮料拿在手中,眼睛盯着易拉罐,余光看着青年,只听“砰”的一声,易拉罐打开了。随之,车厢内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笑着喝了一口,就把易拉罐放在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启示。
故事中的那位妇女没有直接将开启易拉罐的方法教给那位男青年,而是不露声色,不留痕迹,把“有为”潜藏在“无为”之中,既教会了男青年开启易拉罐的方法,又避免了青年学生的难堪。这种把教育意图与目的有意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人以启迪或教会的做法,不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的“无痕”教育吗?
这,引发了我对以往作文教学的思考:
过去,在作文这件事上,我常认为:文章,文章,文必有“章”。写文章必须讲究一定的章法。这是因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为方圆,法度和技巧才是作文的圭臬,不讲学生自然不会。如果不谈技巧、法度,谁想咋写就咋写,就难以成文,形同于让学生不按规则出牌。正因如此,平日里,我们上作文课,生怕学生学不会,总是习惯于直截了当、头头是道地向学生灌输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的技巧,如何选材、构思、立意、布局谋篇等作文的法度;大谈记人的文章怎样写,叙事的文章怎样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接着再写什么等作文的套路……这样讲,这样做其结果如何呢?尽管我们讲的口干舌燥,喉音沙哑,对于学生作文来说,不仅无济于事,这些作文的法度反而成了捆绑学生手脚的“枷锁”,以至于谈文色变,因怕写而不敢动笔了。
人同此心,事同此理。辅导学生作文道理也一样。如果我们把写文章的技法隐藏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的一定的“情景”背后,而不是直接讲授,学生就会在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下领悟作文的奥妙,习得作文的技法。这也是我和我的研究团队在后来的日子里在实践和探索中找到的答案。
如指导学生写写人的文章,要求学生注意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这样才能把人物写活。这些作文的事项,如果直接讲授,容易成为空洞说教,只能徒增学生的畏难情绪,而创设一定的“情景”,把这些习作的要求,注意的事项,藏在“境”中,学生就能轻易掌握,看似“无为”,实在有意而“为”。读一读下面的课堂教学片段实录,或许你就能从中悟出其中的门道来。
《 数字陷阱游戏》课堂教学片段实录:
师:游戏现在开始!5、4、3、2,(教师喊到2时突然停了下来)下面老师要进行一次采访。当你听到老师喊到2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紧张。
师:为什么紧张?
生:害怕掉进陷阱里。
师:为什么害怕掉进陷阱里?把心里的想法给同学们说一说好吗?
生:掉进陷阱里哪多丢人啊!
师:对呀,掉进陷阱里,那多丢人呀!这位同学说的真好,请把掌声送给他。
师:5、4、3、2、1游戏开始。(第一个请进陷阱里的是位姓张的女生)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位同学的面部表情。
(生笑了)
师:她被老师“请”进陷阱以后,她的笑还和以前一样灿烂吗?
生:不一样。
师:那点不一样?他的笑是一种什么笑呢?仔细观察后,举手回答。
生:苦笑 。
生:不自在的笑。
师:这位同学很会说话,来让老师亲密拥抱一下。
师:这位同学请进陷阱里以后,他的手一直不停的抖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把看到的结果说一说。
生:他的手一会伸开,一会握在一起。
生:他站在陷阱里很不自在,手一会放在腿上,一会放在胸前,来回移动。
师:这位同学观察真是太仔细了,我们以后都应该向他学习。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她心里在想什么呢?别慌,老师先听听(老师把耳朵贴在学生的胸前)她心里在想什么呢?
生:我怎么这么倒霉呀!不知道老师会怎样体罚我呢?
生:我怎么这么笨呢!连3的倍数都记不住。
生:老师呀,快点惩罚我吧,好让我快点下去,这样站在陷阱里,多没有面子啊!
生:老师呀,快让我下去吧!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都在盯着我,这样多难堪啊!
师:刚才,这位同学仿佛在说…..仿佛在说……仿佛在说……
师:如果我想让你们把这位女生请进你的文章里,你会写什么?
生:写表情、心理活动和动作
师:现在就请你们把她“请”进你们的文章中去吧。
实录中的授课教师把人物的肖像、心理活动、动作等细节描写,巧妙地融合在游戏中,而没有直接提醒学生注意怎么做,学生很自然,很顺畅地把这位女孩子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请进了自己的文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而且让学生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学会了细节描写,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学生意识到您的教育意图时,教育作用反而难以凸显。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的确,作文教学之美在于其没有了教育的痕迹。
ore.7��(�$�������